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大提琴第二次“睡着”
我开始反省自己

分享人:宁波市中原小学 301班 王崇懿妈妈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时候,父母过于着急培育孩子,反而会欲速则不达。来看看第一期《我的家庭教育故事》,有没有让你产生共鸣。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整理

好像每一个学琴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后悔自己小时候没学琴的家长,我先生就是那样一个家长。因此,在爸爸的强烈坚持下,王崇懿当年进了一所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习一门乐器的幼儿园,从此开始一家人的漫漫学琴路。

第一年,小班。每天练习拉琴姿势,外加练空弦。节奏器规律的嗒嗒声和枯燥乏味的单音,让孩子不是找各种借口离开,就是拉着拉着便睡着了,而王爸对于五线谱也是学得云里雾里,想使劲却又使不上。一段时间下来,原本自信满满的王爸选择“放过自己”,将“烂摊子”丢给了我。大提琴第一次“睡着”了。

我本着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放弃的原则,从零开始,陪着孩子一起学,从五线谱到音阶、琶音,自认为进步挺快。孩子找到了一起学习的“伙伴”,也不算太孤单。

第二年,中班,有一次老师无心说了一句:没想到王崇懿可以拉得这么好。这句话让我信心爆棚,瞬间有了动力。于是,每一次上课我都认真记录,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每周的练习任务从不落下,甚至强化训练。

一个中班的孩子,每周要拉好三首练习曲,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那段时间,孩子的课外时间除了练琴还是练琴,每天戒尺加蜜糖,成绩上去了,老师也越来越青睐他。但同时,孩子的精力也渐渐被耗尽,特别是学习大提琴把位之后,我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略了孩子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最后结果就是:不谈练琴,母慈子孝;一到练琴,鸡飞狗跳。于是,大提琴第二次“睡着”了。

直到有一次和同学的妈妈聊孩子学琴的问题,我才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我的目的性太强,执念太重。

如何激发并保持孩子学习大提琴的动力?我总结了一下,首先是在练习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让每首曲子的练习慢下来。当他顺利通过第一遍的时候,多给孩子一点鼓励,支持他完成第二遍、第三遍练习。孩子出现练习错误,不要过于责备,要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孩子自主思考错在哪里,帮助孩子找到错误。

如果孩子出现抵触情绪,不想练琴的时候,问问孩子此刻的想法,帮助他一起克服现在的困难,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惩罚。实在不想拉琴的时候,不如让孩子休息一下,转换一下情绪,等到情绪稳定后,再找时间完成练习。

第二就是减轻焦虑、放下执念,这是我们培养孩子对学习保持良好感受习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父母不做催促、管控的事情,只做提醒、调整状态的工作,将主观能动性交给孩子,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拉出来的曲子也会更有“灵魂”。

梦想很美,然知易行难,学琴之路道阻且长,也许不久后大提琴又会“睡着”,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用心陪伴、与孩子和合同行,便可助孩子在音乐修炼的道路上不停地走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