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雪燃冬

1月7日,游客在哈尔滨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伏尔加庄园内游玩。新华社发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萧红在她最负盛名的长篇作品《呼兰河传》的开章写道。呼兰河是松花江的支流,从北往南汇入松花江,江河交汇的大地上筑起了一座城——哈尔滨。

“哈尔滨”这个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无一不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真族兴起有着密切关联。据地方史料考证: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意为光荣、荣耀。还有一种说法,哈尔滨系满语“渔网”的音译。受其严寒的气候环境影响,清代以前的东北大地一直以渔猎为生。

从游牧民族到入主中原,哈尔滨也随之经历了金、清两代王朝的建设,成为女真族的龙兴之地,先后被称为“上京”“会宁府”等。为实现王朝“既寿永昌”的夙愿,清政府更是对其进行了数百年的封禁,以祈天佑。

近代史百年的变迁之中,哈尔滨的面貌也经历了不断的重塑,它是钢铁水泥的重工业之城,亦是冰雕玉琢的旅游城市。

不过,今年的冬天,它有了新的名字——“尔滨”。如果我们只是凑热闹地把它当成又一个“网红”,那就有点可惜了。哈尔滨是什么?是2024年第一个人潮涌动的“顶流”,还是为了“南方小土豆”背刺了整个东三省的“讨好型城市”?这些,远不足以诠释哈尔滨。

主讲人 五乡中学 朱诗琼

冰雪之城

这是一座被冰封的城。

许多人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是“冷”。哈尔滨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南部,是我国最北的省会城市。由于纬度较高,哈尔滨的冬季总比别的城市来得早一些,去得却更晚一些。从十一月份到来年三月份,长达五个月之久。可以说,冷,就是哈尔滨的常态,也因此得名“冰城”。

厚厚的冰层封印了江河,不止江河,寒冬似乎要将一切禁锢。漫长的寒冬里,雪是哈尔滨的常客,当西伯利亚高压裹挟着寒冷和强风南下,大雪便开始纷纷扬扬地降落。大雪不停地下,它覆盖了广袤的黑土地,覆盖了起伏的高山,覆盖了连绵的足迹。

冰雪掩盖的沃土,粮食只能耕作一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冻裂了农人的手,冻硬了果腹的馒头;千里冰封的旷野,瑟缩的东北人只能在家里“猫冬”。白山黑水之间,依靠些许渔猎勉力度日。

间或有发源于此的女真族在凛冽中兴起,八旗迎风、逐鹿中原。却徒留这片苍茫,与呼啸的北风作伴。作为两朝政权的发祥地,哈尔滨市迄今为止却只有一百余年的建城史。

漫天的大雪彻底冰封了这座城。这铺天盖地的雪,无疑对哈尔滨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但拂去皑皑白雪,厚厚的冰层下掩盖着的其实正是山水环绕、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矿产资源尤为丰富。

它,在等待着一个际遇。

蒸汽之火

大地不会永久封冻,蒸汽的轰鸣将这座冰城融为一方热土。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第一根枕木的落下,哈尔滨获得历史机遇建城,成为了“火车拉来的城市”。丁字型的中东铁路线在这里交汇,隆隆的轰鸣声中,形形色色的人鱼贯而入,哈尔滨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夜之间华丽蜕变成了一座华洋杂集的大都市。邮政局、电报局、兵营、俱乐部、学校等建筑拔地而起,圣·索菲亚教堂高耸的圆顶多塔,也为这座城平添了异域的风情。

时至晚清,没落王朝的气数终于在枪炮威逼中走到了尽头。作为时代裹挟下的一朵浪花,哈尔滨也没能逃脱。蒸汽机的轰鸣调转了车头,将掩藏在白山黑水间的矿藏悉数运走,城市笼罩着一层阴霾。

直至苦难母亲的重生,领导人为哈尔滨写下“共和国长子”的注脚。哈尔滨果敢地脱下靡丽的都市长袍,换上了稳重坚实的工装。一五计划的落地,助推了哈尔滨的勃兴。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部部机器轰鸣震天,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一大批重工企业的迅速崛起,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簇新的工厂和充满朝气的工人让这座城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韵,哈尔滨和新中国一起大步向前,哈尔滨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一度位居全国前列。

这身工装,是哈尔滨肩负起长子重任的勋章。可惜,时代从不会为谁而停留。在物资渐丰的新时期,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全世界竞争者,毫无应对办法的“老大哥”狼狈不堪,相比日新月异的南方新城,时间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在突然的静默中停滞、老去、风化。

破局之钥

这片大地上发生的诸多故事,铸就了哈尔滨压不垮的坚韧内核。将这份坚韧注入冰封的大地裂缝,融化热土,生出暖意。

在严寒之冬,哈尔滨人的坚韧还在持续,寻求经济的转型,寻找发展的机遇。既然避不开风雪,就选择迎面而上。营造冰雪之都是他们早已拟定的规划,上下一心,誓将困顿化为资源。

这次,她终于等来了一个机遇。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想大舞台领游客们跳“兔子舞”的“左右哥”工作整整十二年了,最惨淡的时候只能领着8个游客蹦跶。但他总在每年的冰雪节落幕时,充满信心地高呼“明年再见!”他说,哈尔滨的火爆,不是今年,也一定会是下一年!因为这个机会,他们等了太久。

所以,当遭遇“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时,哈尔滨可以打出“全额退票”“真诚致歉”“连夜整改”的组合拳,反应迅速、态度真诚到让网友忍不住为景区站台。它可以为了“南方小土豆”掏心掏肺到给豆腐脑加糖,给冻梨切成水果拼盘;让东北大汉用“夹子音”说“马铃薯公主请下车”。 这也是本地人看到尔滨“哈不出来”,管他叫“尔滨”的原因,宠你根本没有极限!

如果说淄博的火爆靠的是朴素真诚,那哈尔滨如今靠的就是数不尽的“花活儿”。它像是多年未见的亲戚,恨不得一顿给你掏出满汉全席的热切。只要你敢想,“尔滨”就可以为你“无中生有”。圣索菲亚教堂上无端出现的一轮圆月,松花江上冲天而起的热气球,中央大街上挥着翅膀的“天马”,甚至连东北民俗中被奉为“五仙”之一的白毛狐狸,都变成游客们怀里的萌物。

3天60亿的旅游收入,这把“泼天的富贵”,“尔滨”算是接住了。

相较于其他城市的爆火,我想给哈尔滨的火爆一个另外的注解词——终于,一种“终于被看见”的快慰。哈尔滨,是在承担了时代重任后的却步,是人口流失后的落寞。而它,即使彷徨挣扎,依旧坚韧地守候着母亲的后方。当哈尔滨的好终于被看到,当看到她恨不得掏出全部家底招待你的盛情,一条被几万人点赞的评论让人破防:没去过东北,但知道哈尔滨是“共和国的长子”,总觉得像家里最早出来赚钱养家的大哥,虽然弟弟妹妹们长大出息了,但长兄长姐永远是家里最可靠的顶梁柱。

哈尔滨和其代表的东北需要被关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寸宝藏之地都需要被看到、被珍视。哈尔滨的艰辛有人怜惜着,哈尔滨的火爆有人欣慰着,哈尔滨的未来有人祝福着,一瞬间就明白了,之所以说“我们这个民族有希望、这个国家有力量”,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城与城之间那份从未失却的扶助与温良。相信看完哈尔滨的种种,你会比此刻更懂她的盛情,也会比此刻更懂她的深沉。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哈尔滨却在裂缝处,注入了坚韧与温良,抽出了嫩芽,绽放出的每一片雪花,都朝着春天奔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