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
之墙
应是“活动墙”
而非“封闭墙”

自疫情转段以来,各大公共场所纷纷下了“解禁令”,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随着这股“开放之气”而显得愈发欣欣向荣。然而,与此同时,各大高校的开放之路却显得忸怩不安,诸如“北大副教授跨栏进校门”“湖北大学校外人员引冲突”等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高校是否向社会大众开放,很多大学仍在犹豫不决。

日前,教育部官网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各界对大学回归开放常态的期待已经非常明显。大学,作为一项优质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本应该是包容与开放的代名词,可为何在其走向公众之路的过程中却存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矛盾与争议呢?

和同学及师长交流过后,我们试图寻找其中缘由。

主讲人

宁波大学新闻传播系

李菁钰(学生)

陈  宸(教师)

大学开放之争

争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高校开放不仅仅只是敞开校门、允许公众自由进出,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公众对于大学自封最直接的反感点,就在于校内人员对高校资源的独占。无论是四季变换的校园景致,还是人声鼎沸的体育球场,抑或是齐全完备的图书馆藏,都可成为联通高校与社会大众的无形桥梁。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反窥我国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仍然不足的问题:图书馆、自习室、公园、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覆盖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一来,高校就凭借其独特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这一缺憾的有机补充。

此外,各所高校开放管理制度不统一、条例不明确也是其走向公众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大部分高校在开放时间段方面选择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但也常常因为考试周期、活动举办等因素而临时变更开放时间。而在出入凭证方面,不同高校之间也缺乏统一化、标准化的规定。有些大学需要在小程序预约之后经过层层审批,办理重重手续才能勉强入园;而有些大学仅需要预约之后在门口登记个人信息即可入园。由此看来,出入手续仅是各个高校以“小而散”形式进行的一项独立管理,而教育部对此也只有“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这样较为笼统的指导条例。可显然,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利用好这一开放校园的自由管理权。

“开”与“不开”

各有各的理

在“开”与“不开”的两难抉择中,最为尖锐的矛盾就是审查过严与人身安全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广大学生对于开放校园的首要顾虑。

封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应该成为高校开放因噎废食的理由,校内人员的安全保障依靠的是科学合理的管理举措,而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高校开放具有其人员构成、权责主体、管理方式上的多重特殊性,它不同于普通的人文景区开放。人文景区开放,是人与物的交流,是社会性与物质文明的单向沟通;而高校的开放是不同社会群体互相体察、互相包容的结果。它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定来保障校园正常运转与公众体验参观之间的平衡;更需要软性的手段与人性化的理解,来构建高校人员与社会大众之间信任、互惠的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高校开放也是公众了解大学、大学生群体的直接途径,这对于纠正社会对大学生的刻板印象,了解最新的高校动态都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并不是象牙塔上只读圣贤书的呆秀才,也不是毫无常识的废柴;他们可以是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者,也可以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建设参与者。

目前,中国高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其在教学水平、管理方式、发展规划等方面都与以往相去甚远,是动态的、多元的发展进行时。家长们的亲身经验可能已成为旧谈,而广大中小学校也缺乏对学生们在大学了解与选择方面的信息提供。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内卷时代”,信息多元与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开放则为广大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亲身体验大学文化、大学生活的直接途径。这对于拉近高等教育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美誉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应是“活动墙”

而非“封闭墙”

“开”与“不开”,各有各的理。所以,我们不应仅以“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这样理想化的标语来要求广大高校做到来者无拒。

“没有围墙”最主要的是针对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学术、文化、资源平等交流、畅通无阻;而高校物理意义上的“围墙”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这堵“围墙”应该是“活动墙”而非“封闭墙”。

综合来看,高校开放其实是大学构建良好公众关系,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必由之路。我们无法站在个人利益点上,贪图资源独享、管理方便而人为地逆转这一趋势。然而,与高校开放相伴的,应该是人性化、高效性的管理举措。就出入登记制度而言,线上预约制仍属必要之举。它不仅可以限制访客的流量,保证大学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可以整合出入人员信息,提高不文明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成本,使人员流动有迹可循,保障校内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相应的审查手续和登记环节则应当尽可能简化。层层审批的本意从某种程度上看不过是将人员信息书面化,再对其目的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手段;然而,人的主观恶意和复杂能动性是难以预测的,这也就使得入园审批沦为了治标不治本的低效形式。

就高校资源开放程度而言,也有必要对校内外人员在某些场所进行相对区隔和人流限制,以此来防止校外人员过度占用高校资源,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总体看来,互信与共享是大学开放的奥义所在。而校方作为社会与校园平等交流的斡旋中介,应当发挥好其管理的自由权;高校之间也应当沟通、借鉴,使校园开放标准成为统一的、规范的、成熟的管理体系。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加入了对外开放的行列。校园中随处可见带孩子散步的老人,在草坪享受阳光的家庭,和与学生亲密互动的居民们,这都给大学校园平添了几分“生活气”。不仅如此,流浪猫狗也在大学校园里寻得一处栖身之所,被学生们悉心照料。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大学进入公众场域,与社会交换公共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的融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