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聚焦宁波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才引育、教育公平、产教融合……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热点

1月17日上午,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汤飞帆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来自教育系统的代表委员们在聆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备受鼓舞。人才引育、教育公平、产教融合……2024年事关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让教育工作者充满信心,拥有强烈的使命感。□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樊莹/文 张培坚/摄

宁波高等教育迎来历史机遇期 史习明代表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教育人,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以后,我对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赋予教育如此重要的社会责任而感到自豪。”宁波市人大代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史习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一体谋划。史习明注意到,今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这对教育人来说是一件振奋精神的事情。”

史习明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运用了大量数字来描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描述也是如此,“数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教育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奋进姿态。”

比如2023年高校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引进全职顶尖人才11人;2023年基础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3所,新增公办学位数3.5万个,“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宁波教育人的辛勤努力。”史习明说。

报告对2024年目标任务的描述也是如此,其中提到要打造中高本一体化发展职教共同体,校企共建工程师学院25个。“这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宁波制造业对紧缺人才需求的探索。”史习明说。

“当下是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期。浙江提出了高教强省战略,在未来几年当中,宁波的高等教育应该会得到较大发展,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招生、宁波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升本等。我们在报告当中也能够感受到,在这个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市政府对宁波高等教育赋予的目标任务。对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来说,接下来是非常好的历史时期,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史习明说。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所需 沈虎跃代表

在认真听取了汤飞帆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后,宁波市人大代表、镇海中学副校长沈虎跃说,在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宁波还是保质保量地把教育作为民生重要事情,各项指标完成得非常好。对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点同样令人鼓舞。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沈虎跃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202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则是一个基点,“我想,在高质量发展之下,宁波作为经济强市,教育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人才引育有专门的论述和要求,对此,沈虎跃说,当前全国各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竞争都很激烈,都在不遗余力地创造优良环境,培养和引进高质量创新人才。那么,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呢?“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个方面、各个方向的,因为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基础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因为它需要的时间周期长,后续高校的对接要求也较高。”沈虎跃说,目前,这方面主要是以科学教育或者英才培养居多,现在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破解。

“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需要形成发现和培养机制,同时对于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沈虎跃说。

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孩子 朱延芳委员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23年工作回顾,宁波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朱延芳对“普高定向招生名额全部均衡分配”这句话深有感触。

“定向分配招生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前定向分配人数中的75%均衡分配、25%参考学校的办学水平分配,而现在是全部均衡分配。”朱延芳说,最显著的一个变化:2023年,城郊乃至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考入优质高中名额上升了很多,有些学校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些则是从个位数升到两位数。

朱延芳同时注意到,2024年主要目标任务中,重点提到了“扎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等政策”,话语简单务实,却分量十足。

对初中学校来说,可以少一些教育的功利主义,把原本培优的一部分时间用于平均分、合格率的提升,以及用于后20%学生的关怀。政策的变化,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学生们有时间去劳动基地进行劳动体验、去操场出出汗、去图书馆沉浸式学习。条件允许的话,孩子们还能走出校园参与项目化学习,进一步了解值得宁波人骄傲的阳明文化。这样学生的心理更阳光,身体也更健康。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生源多元化,有利于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该举措还会影响家长的育儿理念,影响大众对教育的理解。总之,它对“开放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保障、支撑和推动作用。“作为师资培养工作者,我将主动学习,优化师资培养的方式方法,为宁波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朱延芳说。

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需要全社会协同 姚芸娣委员

“助力宁波市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需要全社会上下联动。”宁波市政协委员、江北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姚芸娣也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科学”成为热词之一。然而想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除了学校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呵护。

“目前,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相对零散、特色不够,价值发挥没有最大化,导致无法形成科普品牌效应。”姚芸娣建议,整合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清单,打造各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市科技局统筹有关部门,将科技馆、博物馆以及高校、名企等纳入科学教育大社会课堂的阵地群,成为科普研学基地,供中小学校选择免费定期开放,助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她认为,可以继续以“宁波院士之乡”特色资源为引领,聘任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人才担任科技校长,让科技校长循环制的方式有计划、有主题、有质量地走进学校,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链初步建成。同时,积极构建宁波的科学家、院士、科技专业等人才库,形成宁波科学家进校园宣讲团,让学校根据需求定期预约,让科学家精神得到赓续。各部门还可以联动组织科学教育为主题的家庭科普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选树宣传一批科普家庭典型,讲好宁波最美家庭科普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