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支教结束前,三位老师与学生合影留念。 |
 |
房鹏校长为学生们高考加油。 |
近日,参与宁波“组团式”教育帮扶凉山行动的首批高中骨干教师,陆续返回宁波,其中37位教师已完成自己的使命,13位校长春节后还将继续前往,开启下半段凉山之行。 1月29日,记者采访了刚从凉山回来的四位老师,从2022年8月到2024年1月这一年半时间,他们在喜德中学结下了一段特殊的师生情谊。□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一个分工明确的支教团队 来自宁波四中的房鹏老师、宁波二中的李泉波老师、宁波市同济中学的王哲人老师、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的周晨曲老师,支教凉山期间,分别任凉山喜德中学的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和英语老师。 在凉山的400多个日子里,他们分工明确,发挥各自职能,把喜德中学2022级890名学生所在的光明校区,从一无所有的空房子成了一个带有宁波烙印的样板校区。如今,那里的标准化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仍是喜德县的唯一。 “光明校区是一个全新的校区,从黑板桌椅的摆放到灯的悬挂,甚至每个教室的班牌,都是我们一点一滴打造起来的。890名学生50名教师,除了我们和当地的三名老教师,其他都是年轻的新教师,和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截然不同。”忆往昔,四位老师颇为感慨。 在喜德中学,除了光明校区,房鹏校长还负责整个学校的全面工作,他同时还是宁波支教团队的队长,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房校长是我们之中最忙的,加班到深夜是常态。”王哲人老师记得,2023年五六月份的一个晚上,他在校园里拍星空,不知不觉到了凌晨一点多,突然走过来一个人,仔细一看,是房校长。 李泉波老师分管全校的体艺卫和德育工作,他把这块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王哲人老师在任教第一个学期的物理和之后的信息技术之外,还负责2022级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和教学数据分析,把宁波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经验带到当地。周晨曲老师则把英语教学和教研做得深入扎实,每一次有老师参加竞赛评比,她都全程跟踪指导。 2022年是四川实行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宁波支教团队的到来,将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完整带入当地。 “房校长像大树一样,工作之外还尽可能照顾大家,李老师和王老师得到了全能型的锻炼,不像在宁波,只分管某一块相对固定的工作,在喜德中学光明校区,真是什么事情都要管。”周晨曲老师的心声颇能反映团队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的状态。 一群为孩子尽心尽力的人 和当地师生的一年半相处,这些老师有一个共同感触,那就是希望能为孩子们多做一些事情。 “在孩子们中间,单亲家庭的、孤儿的、父母外出打工和祖辈一起生活的,占相当一部分,缺爱的情况比较多。”房鹏校长记得,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一个女生找他请假,说自己可能要辍学了。问及原因,原来女生父亲犯了事被判了刑,她是长女,家中还有三个弟妹,妈妈希望她去打工帮帮这个家。但孩子希望能继续读书,请假是回去确认到底要不要辍学。“我同意了孩子的请假请求,但是告诉她一定要回来,有困难可以想办法一起解决。” 幸好,这个女生回来了,父亲在电话里让女儿不要辍学,说第二年自己就能够出来,这一年时间请妻子无论如何坚持一下。 各种各样因为家庭原因的困难学生不少。房校长做过一个统计,2023年大概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200万元,资助对象覆盖300多人次。金额不算小,但还是有缺口。所以宁波过去的老师们以及宁波驻喜德的帮扶干部们,都在积极寻找资源,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帮助。 宁波四中联系了宁波市体育运动协会和宁波市体育教育指导中心,捐资5万元为喜德中学购买体育运动设施设备。 王哲人老师看到学校社团活动匮乏,想到当地天文观测条件挺好,同济中学又有这方面的优势,于是联系学校捐建了10万元的天文教室,同济中学还专门派出老师到喜德中学进行指导,并与喜德中学的地理老师结成师徒,目前正尝试开展天文竞赛。 鄞州高级中学为光明校区每个教师办公室提供一台打印机。 宁波二中联系了宁波一家服装企业,为光明校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批冬装校服。“收到校服的孩子们特别开心,有些孩子整个冬天都穿着。”李老师说。 其间,还有来自东部爱心企业的捐助。 “我们在前方,得到了后方的大力支持。”老师们说。除了面向学生,还有面向教师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过去的一年半里,喜德中学派出100多名教师来到结对的三所宁波学校——宁波四中、五乡中学和同济中学进行跟岗学习。 “争取在三年里,实现喜德中学所有老师全都来宁波一趟。”宁波四中党委书记钱洲军说。 一段段平淡 而又难忘的故事 一天一天,一点一滴。支教老师的真心付出,也收获了孩子们的诚心感谢。 临走之前,老师们一起在校园里拍照留念。一个女生跑过来说:“王老师,我能单独和您拍张照吗?”原来,有一天早上,王哲人老师在校门口值班,这个女生迟到了,慌慌张张。问清楚迟到原因后,王老师追问了一句:“这么早出门,早饭吃了吗?”女生愣了一下说没有,王老师就把手上买来还没吃的早饭递给了女生。“一年半以后我其实已经忘记了,没想到她一直记着”。 在王哲人老师临走之前,这名女生还专门发了一条感谢短信。她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一转眼一年半就过去了,在这一年半里,和王老师的接触或多或少,不管从哪方面我都觉得王老师人很好又很温柔,特别是高一刚开学那天,你给我买的那个包子,我一直记得。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在周老师回宁波的行李中,有几封是孩子们写给她的信。作为四人中唯一的女教师,周老师虽然教学上要求严格,但生活上对孩子们很关心体贴。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她会给孩子们买点零食,和他们聊聊心里话。慢慢地,学生也喜欢上了这位宁波来的老师。在写给周老师的信中,有个男生开头的称呼是“妈妈辛苦了”,落款是“爱你的好儿子”。“我其实有点惊讶,竟然能让一个高中男生这样称呼我。” 让李泉波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名叫俄木伍各的女生,那是他在喜德中学见到的第一个学生。当时还在暑假,有一天他在办公室听到一个很好听的声音在练唱,音乐老师的职业使然,他循着这个声音找到了那个学生,发现整栋大楼就她一个人在练声。聊天中,李老师得知这是一个准备参加音乐考试的艺考生,即将读高三。 “她真的有一副好嗓子,这也是一些少数民族孩子的优势。”后来,李老师带着喜德中学的音乐老师,专门给十来个想要参加音乐考试的学生开起了“大师课”。他让学生们一个个将自己准备的作品唱出来,然后一一指导,并针对孩子们普通话咬字不太准的问题,通过专门的夸张朗诵法让他们慢慢改正。 后来,俄木伍各的艺考成绩位居凉山州第一,四川省第十二。填报志愿时,她在四川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之间犹豫时,还专门跑来请教李老师。最终,她成为四川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故事太多,只能选择极少数呈现。如今,凉山的日子已经成为三位老师生活中的“过往”,他们即将回归自己的学校。对房鹏校长来说,下一个一年半还在等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