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安小学 胡蓉芳
随着龙年新春的临近,中国龙元素已随处可见,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热闹而喜庆。自古以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需要认识龙文化,了解龙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龙文化。今天,我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一说我们的龙文化。
“dragon”还是“loong”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我看到目前的中小学教材中,“龙”的英文单词一般都是“dragon”,“dragon”也是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对“龙”的翻译。但其实“龙”还有一个国内的音译词“loong”,知道的人却不是很多。其实,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dragon”和“loong”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里,英文单词“dragon”及其他语种的对应词,一般是指欧洲神话中的一种虚构动物,这种动物体型庞大、粗壮、凶悍,有时被描述为拥有翅膀和鳞片的巨大蜥蜴,能喷火,且基本象征着“邪恶和黑暗”。然而在中国,龙的形象一般是细长的,无翅,有多爪。《尔雅翼》中记载∶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积极向上,自古以来都被赋予正面的形象,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所以,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我们若将中国龙翻译成“dragon”,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妖魔化”。
其实,国内学者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早在2006年就提出,“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loong”,“它的发音和龙相近,在英文中就是‘龙’字的音译。此前在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就曾把龙注音为‘loong’。”黄佶认为,译“龙”为“dragon”,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败笔。中国龙更适合用“loong”来翻译,这是一个音译词,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负载词,它的存在有其必然的深意,因其涵盖了英文单词“dragon”所无法诠释的博大精深的中华龙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有哪些不同
通过大量资料的检索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前中国龙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龙的原始形象、龙的起源、龙文化的演变,以及中西龙文化的对比等方面。如从事产业规划与发展的王华鹏认为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于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龙从商代发展到明清,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秦汉时期,龙被说成是真命天子,当时龙具备了三层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隋唐出现了龙首鱼身的形象。宋元时期龙的形象更加规范。到了明清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龙的形象基本定型。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张艳从翻译的角度对“龙”的异化翻译作出论述,认为龙应该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有其独特的意义载体“long(深长)”。由此可见,用音译词“loong”来代表中国龙,更能吸引国际社会对中国龙文化独特意义的探究兴致。
中国龙文化,可以追溯上下8000年,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龙对我们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也是丰富多彩的。特别体现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活动中,很多民俗、民族节日都与龙有关。诸如:五月初五端午赛龙舟,还有四海龙王和龙王庙的传说等。中国少数民族一些地方,与龙有关的民俗习惯更是不胜枚举。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有接龙的传统,苗族有五月初五的龙船节,瑶族有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土家族六月初六有晒龙袍节。最为广泛流传的应当是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日,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传于全国多数地区。这些民俗、节日里的龙都是给人们带来吉祥欢乐,抑或传播敬仰、感恩之心的,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loong”越来越被认可
龙不仅影响着我国各民族的地方民俗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语言。以《汉语成语大词典》为例,其中出现大量“龙”字的成语:有“龙”与“凤”一起的,如龙飞凤翔、龙肝凤髓、龙眉凤目、龙凤呈祥等;有“龙”与“虎”一起的,如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争虎斗等;还有“龙”与“马”一起的,如龙马精神、龙神马壮等;以及其他带“龙”字的,如乘龙快婿、活龙活现、龙御上宾、龙子龙孙等。纵观这些成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造词时,大多是从龙这一形象具有的某些特性出发进行遣词造句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飞,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描述。正如,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龙肝凤髓形容极端珍贵的食品;龙眉凤目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有大富大贵之意;龙飞凤翔比喻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由此可见龙凤同时出现都表示吉祥、高贵、高升等积极的意义。再说龙争虎斗,是形容高手对决;龙吟虎啸,比喻极具威慑力;龙腾虎跃,比喻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另外一类词如:龙马精神、龙神马壮等,都用龙的活跃矫健之意形容马壮。乘龙快婿,旧指才貌双全的女婿;活龙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以上分析,足以看出龙在人们心目中是力量和尊贵的象征。由此足见,龙文化已浸润式地丰富和影响着我国的语言文化。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一词,任其如何牵强、批注、扩充也无法尽释中国龙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负载词在外国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为了准确传播中国文化,新创专用的外文词汇是非常有必要的。放眼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地位日益提升,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读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以“loong”为例,让越来越多的充满正能量和中华元素的“音译词”进入英文词汇,并通过它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播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译龙为“loong”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和普遍应用:“龙芯”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CPU(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芯片,原来的英文名是Godson,后来改为了Loongson。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龙之战》的海报,其英文片名是The War of Loong。1月9日,CGTN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1月22日,在华为的新春广告片中,也出现了“Chinese Loong”的翻译。由此可见,把龙翻译为“loong”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中国的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丰富和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也寄托了尊贵、吉祥、长寿、腾飞的民族理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龙文化,了解龙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和弘扬龙文化,使自己真正成为新时代“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