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大学生们和父母经历了一学期的两地分隔,回家后却发现与家人的相处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相反,由于父母的过度约束,不少大学生到家没几天就开始怀念学校生活。 作为父母,你会管教已经上大学了的孩子吗?如何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代金报 | 甬派 见习记者 石寅笑 大三女生吐槽: 感觉一举一动 都在父母监管之下 不久前,浙江万里学院的大三学生小陈迎来了自己的寒假。然而,她才在家待了几天,就开始怀念学校生活了。 “女儿,怎么还不起床!”每天早晨,只要小陈稍有赖床,父母的“起床令”便会准时响起。她如果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便会冲进来,试图强行把她从床上拉起来。如果这一招也不奏效,小陈的母亲还会在小陈房间里以大音量外放抖音,或是以很大的声音整理房间,直到小陈起床才肯罢休。 而这只是个开头。中午时,父母会打电话来监督她吃饭,不允许她点外卖。晚饭时,父母会对她提出各种“建议”。 “女儿啊,你要多出去走走。”“要不你去考个驾照吧?放假不能窝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啊。” 如果小陈对父母的这些建议稍有反驳,便会引来疾风骤雨般的训斥,有时甚至会演变成火山喷发般的争吵。由于厌倦争吵,小陈早已学会了在父母面前沉默不语。 “从小就是这样。”小陈说,“就是那种他们认为对的,就不接受反驳。” 父母的过度约束让小陈常常感到很有压力,时时刻刻绷紧神经。尽管小陈知道,父母其实是在关心她。“但是,这是一种让我很苦恼的关心。”她对记者说,“感觉就像是我一举一动都要在他们的监管下进行才可以。” 高二女生吐露心声: 读大学想离家远一点 被过度约束的烦恼并不只属于大学生,过度约束自然也不是从大学才开始的。鄞州区的小于今年读高二,她同样苦恼于家长“管得太宽”。 由于种种原因,小于妈妈当年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如果我当年读了大学,现在的生活就不是这样了”成了小于妈妈的口头禅。也因此,小于妈妈十分关心小于的成绩。即便到了高中,她仍会时不时“抽查”女儿的学习情况。 “她会问我课本的这个内容有没有理解,或者这门课有没有听懂,”小于说,“但很多课本里的知识她完全不懂,光靠我说,她完全没法了解我具体的学习情况。这种监督对我来说没什么用。” 最让小于难以忍受的是,小于妈妈还会对小于的交友提出要求。小于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但学业成绩不是很理想。小于妈妈一直以此为理由,要求她远离这个朋友。 “只是因为我朋友成绩不好,我妈就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她。”小于说,“我妈根本不了解我,也不了解我朋友,整天只会看我的分数,只要分数够了,好像什么都会好一样。”小于告诉记者,她计划高考结束后,去一个远离家乡的城市读大学。 专家建议 家长朋友都读一读这首诗吧 “这种处于‘高度控制状态’的家庭不在少数。”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宁波市教科所研究员徐晓虹告诉记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依赖父母,因此,许多父母会习惯于在孩子面前以权威自居,习惯‘家长’这个角色定位。不少人哪怕在成人后,也没法摆脱家长的约束。” 徐晓虹观察到,过度约束导致的家庭矛盾最早可能在孩子小学高段时就会出现。同时,这种类型的家庭矛盾也往往与父母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关。 家长如果意识到自己家庭中存在这种类型的矛盾,如何解决?徐晓虹推荐一种叫“肩并肩”的教育方式。 如果正确道路是往东走,孩子却想往西走,家长这时候便不要“针尖对麦芒”,直接拽着孩子掉头。毕竟家庭不是一个绝对的讲黑白对错之地,因此,家长该做的是和孩子“肩并肩”一起走。在和孩子“肩并肩”时提供更多尊重与理解带来的情绪价值,家长可以用丰富的人生经验,去引导孩子一点点走回正确的路。哪怕最后稍许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但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去辨明是非。 对于小于同学遇到的情况,徐晓虹认为,交朋友是自然习得、允许试错的过程,家长要多加鼓励与肯定。因为错过了“学习交友”的关键时段,未来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弥补。至于交怎样的朋友,家长当然要尊重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同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家长要学会观察,如果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要有事实证据,讲方法、有策略地去影响孩子。 最后,对于那些愿意改变的家长,徐晓虹认为纪伯伦的这首散文诗《孩子》很适合送给他们: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並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