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后的开学季,很多学生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快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出现很多非器质性病态表现,人们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现代教育报》公众号给出了攻略。 (2月24日《现代教育报》) 开学综合征是指在新学期开始时,生活内容、方式及节奏的突然变化使不少学生产生很多不能及时适应开学后生活所表现出的非器质性病态表现,例如:生理上出现疲乏、嗜睡……在学习上出现记忆力下降、上课时容易走神等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吃完汤圆才算过完大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人到了学校,心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祥和中。由于身心状态未能及时调整,而学校的学习生活却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实施了,部分学生就会由不适应而产生一些非器质性“病态”。 “开学综合征”虽然不是病,但若不及时调整,会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节奏,融合不到集体当中。那么,该如何对“开学综合征”进行调节呢? 首先,学校在开学第一天不要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班级都按照课程表上课,应允许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搞一些有助于学生分享寒假生活、释放情绪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畅快淋漓地聊一聊寒假生活、跟自己的“闺蜜”说说心里话、跟老师谈谈又长一岁的自己在新学期里有哪些打算。当学生们把自己在过大年中的喜乐及遗憾说出来,情绪会得到释放,有助于身心的调节。 其次,各任课教师要上好新学期第一课。寒假后的开学第一课上什么?怎么上?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最好的打开方式是淡化学科教学,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聊聊与本学科相关的趣闻趣事。 再次,让每个学生承担起对班级的责任。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适应集体,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在集体中有事可做。所以,调整好班级的组织结构很重要。例如制定好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团支部书记(少先队中队长)等职务的月度轮换计划,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即将要做什么,有助于学生快速收心。 打败“开学综合征”,仅靠言语上的说教,效果不大,必须要靠实实在在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尽快切换状态。苏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