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教师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老师是她小学时就有的“职业规划”

真爱,会催生坚不可摧的勇气和力量

沈老师执教公开课。

        主持人        

记者 王伟

        讲述人        

沈晨芸

宁波市实验小学 

宁波市小学语文名师

选择当老师,好像是在我读小学时就已经有了的“职业规划”,回忆起来觉得很神奇,当时一门心思就这么认准了。中考时意外地考进当地让我仰望的一所优质高中,也果断放弃了,从小镇奔赴宁波,就读师范学校。我笑自己“心比金坚”,是真爱。

转眼,从教生涯已到了第25个年头。也许,真爱,真会催生一份坚不可摧的勇气和力量。

“大器晚成”的艺术

诚然,我不是什么“大器”,之所以这么说,是对自己慢慢成长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并不是这个行业中的“天赋型”选手,专业的成长并不快速。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学校的年轻教师很多,大家都在专业成长期,上公开课、写论文、学历进修、教坛新秀评比……我也一样没落下。

年轻时候的自己,常会有一种“盲目自信”,更急着想要获得认可。记得有一次,学校打算通过校内赛课推荐一名教师参加教坛新秀比赛,大家都期待得到这样的好机会。经过一晚上精心准备,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那节课上得自认为“得心应手”。下课的时候,不知道是在表扬学生,还是在表扬自己,竟鬼使神差地脱口而出:“嗯,今天的课上得真不错,下课……”说完,我还特意看了几位评委老师一眼,没想到却看见了他们眼神中闪过的一抹诧异和那忍俊不禁的模样。

那次赛课,我落选了,我所认为的“得心应手”,那是自我表现的流畅,却忽略了课堂真正的主角——学生。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职场上的失败。当时的我,沮丧了很久。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次或大或小的“打击”,彻底打掉了年轻时的傲气,好在,没有打消内心的勇气。我时常给自己灌一碗“心灵鸡汤”,也许自己就是那个晚成的“大器”呢。有了这样一份心态,我把急着“冲锋”,换成了慢慢“赶路”,在日积月累中,沉淀起足够的专业底气。这几年,去参加一些专业的评比,我发现自己还真是选手中的“年长者”了。但,这又何妨呢?赶路,自有快慢。

成长的路上,允许有这样一份对自己的“慢养”,以平和的心和不停歇的脚步,恬淡地迎接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份惊喜。

“死磕到底”的效应

对自己,有时需要下点“狠手”,死磕到底。

接自己认为很困难的任务,写自己认为很难写的论文,干需要“头发掼散”才能完工的活儿……有句歌词写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死磕到底”是我对自己跳出“舒适区”,勇敢挑战“新领域”的要求,也是在忙碌的工作节奏中,依然能保持干劲,追求极致的秘方。

做班主任那会儿,到了期末都要写品德评语。几年之后,我就不想墨守成规了,搞点不一样的吧。我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特点,把短短的品德评语写成了一封封洋洋洒洒的信。以信为评语的方式果然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喜爱,但问题来了,当时我新接了一年级,长长的六年,十二个学期,几十个孩子,每一次都相当于几万字的写作,我能坚持吗?也许是潜意识中的“执拗”,推动着自己坚持下去。就这样,整整六年,有过很多个挑灯奋战的深夜,有过很多个奋笔疾书的黎明。我还记得,这届学生毕业的那个期末,我在信的首端,打上了这样的眉批“纸短情长,给孩子们的一封‘情书’”,写着写着,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信笺。在这份“死磕到底”的坚持中,我发现了更多的职业之美,发现了用心的评价带给孩子们的无穷力量。

后来虽然不做班主任了,但我仍在语文学科上坚持每学期给班上的孩子写学科评价。在书信的基础上,我还创新了不同的形式,让评价变得温暖而美好。许是多年的积累,对“评价”产生了兴趣,又许是感受到了评价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吹起集结号的当下,我又充满热忱地投入到了语文学科评价的研究中,登上省级展示平台,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享给同行们;充满干劲地投入到了学校综合评价工作的整体策划中,成为带动老师们干起来的“领头雁”。

2023年8月,在一次重要的专业评比中,我抽到了相关的论坛话题,我的脑海中涌现很多鲜活的例子……这一次,我看到评委的眼睛里,映着我自信的身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回望“死磕到底”的日子,有心血,有汗水,更有沉甸甸的收获,伴着我在漫长的前行之路上踏出铿锵有力的足音。

“赠人玫瑰”的余香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得到过很多前辈的指点和帮助。他们对专业的执着,对工作的认真,对他人的无私,都化为闪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分管学校教学工作的我,总是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成长中的年轻老师。磨课、参赛、撰写论文、研究课题,我的陪伴总在左右。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要参加市级语文优质课比赛,我就主动当起了陪练。教研员对她的每一次指导,我没有一次缺席。每天晚上,我们还留在学校里一遍一遍地打磨,头脑风暴、精心设计。比赛那天,我坐在台下陪她亮相,看着她沉稳发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我也莫名地感到幸福。在这段陪练的日子里,我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收获了很多。

除了语文学科,我还常去其他学科“蹭课”听,跑进他们的团队,为他们的教学献上“臭皮匠的建议”。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打破学科的藩篱,在立足本位学科的基础上,尝试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跨学科学习思维、能适应未来学习的学生呢?我和老师们一起热火朝天地“研究”起来,项目化学习在校园里兴起。为了指导年轻老师更好地进入到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中,我先在自己的班级、在自己的学科中做起来,积累一些经验,分享一些做法和思考,同时全程参与到他们的项目研究中。后来,学校好几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在不同级别的平台上展示,为当下老师们开展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前期基础。

那段时间,为了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同行,自己更要与时俱进。于是我“啃”了很多专业领域的书,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践行。成长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赠人玫瑰,余香久远。努力,是对生命的不将就。热爱,是不将就的日子里,最好的滋补品。余生可贵,愿携努力与热爱,双向奔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