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朱慧卿 |
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每个班级4人,由各科老师选出。”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 (1月2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学生报料称的“班上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学校的回应则是差生名单,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或许存在偏差。就算是“差生”名单,学校给每个班主任安排任务,也带有摊派性质,未必不会发生误伤。 什么是“差生”?学校和班主任们给出的答案是“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其实,孩子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坏,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复杂,有家庭环境的因素、有教育的因素;不遵守纪律,也许是讨厌某些课程甚至某些老师,或许是希望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表现底下还有特定的诉求。换言之,即便“差生”的称谓成立,“差”的责任也并不全是孩子的。 对待所谓的“差生”,学校与老师理应一直给予必要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孩子们进步。然而,学校把此工作放在期末考试前夕,都有临时抱佛脚的味道。学校的说法是:“为了提升学生成绩,学校计划安排老师对这些学习成绩差、不太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督促学生进步。”学生的成绩靠平时积累,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靠考前“一对一”指导提升这些学生的成绩自然是不靠谱的。 票选“差生”,不管初衷如何,会成为学校对待成绩不好、不循规蹈矩孩子的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显然,这依然是教育“唯分数论”思维在行为上的体现,与差别分班、“测智商”一脉相承,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书育人。教育应当是公平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尊重与快乐,若是做不到这一点,该反思的就是学校和老师。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