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薛红伟 |
学制太长毕业太晚造成大量“剩男剩女”?记者从广东省政协获悉,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艳儒提交提案,认为整体学制太长导致学生毕业太晚,造成适应社会慢、婚育压力大等诸多不便。 他建议,将现行的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制缩短为9年,这样19岁就可以大学毕业,可以更早地规划人生。 (1月13日《广州日报》) 支持 缩短中小学学制是多赢之策 现行整体学制确实过长,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需16年学习才能进入社会,到本科毕业时至少22岁。如有留级、停学、复读等,走上社会将更迟;若继续读研,毕业已25岁,再加上就业难,找到合适工作时年龄就更大了。这限制了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缩短了高学历人才的有效劳动时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更大的问题在于,会耽误男女青年的婚姻,让他们“被晚婚”。他们研究生毕业时已属晚婚年龄,加上工作与婚恋难以兼顾,一般是先立业再成家,等到工作基本稳定时,已是大龄青年,从而产生大量“剩男剩女”。从这个角度看,“学制过长催生剩男剩女”并非雷人之言。 缩短中小学学制,还能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目前学生上大学前,需经历12年基础教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在学习,而是做题备考;而且学制太长,未免会导致教育效率低下、教育效果迟缓,学生一年又一年地为应试而战,给学生减负的问题一直落不到实处。在这种状况之下,缩短原先漫长的学制,探索更为高效、节省的学制,不失为一种为学生减负的好方式。 有人或许会担心:学制被缩短,课业被压缩,反会给学生增负。其实不然。小学一年级基本是重复幼教阶段的内容,初二和高二已基本学完所有课程,初三和高三几乎全在强化复习和应试,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省下来的。再说,按照新学制适当删减一些教学内容,也是可行的。仔细想一想,12年学制中又包含了多少无效的学制时间呢? 缩短中小学学制,还能节约家庭、社会的教育成本。对家庭而言,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要相继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五个学段投入,这个漫长的投入过程让不少低收入家庭负担不起高昂学费,不得不让孩子中途辍学谋生,造成我们的社会缺乏高素质人才。而缩短学制,无疑能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也能改变我国人才培养周期偏长、教育产出与投入比偏低的现状。何勇海 反对 责怪学制太长是打错了板子 学制长造成了社会上剩男剩女多?这种结论经不起推敲。我国大学现今并不禁止结婚,大学生们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民政部门和校方就会支持而不会反对。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到了结婚年龄也不结?是他们不想而不是不能,是他们想“剩”而不是学制长的问题。 诚然,学制长造成学生们只能有较多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从事学习,相对而言在社会上择偶的黄金时间会少一些,但这恐怕也不是产生剩男剩女的原因。一些很早就毕业的职高人群、技校人群大龄未婚现象同样普遍,难道也是因为学制长? 一些青年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而长期不结婚,原因诸多: 首先,大龄结婚甚至剩男剩女现象带有世界性的趋势。今年10月份,据韩国《亚洲经济》消息,韩国晚婚现象日益凸显,从初婚的年龄来看,1990年男性为27.8岁,女性为24.8岁,而2012年男性为32.1岁,女性为29.4岁。在邻国日本同样出现这一现象和问题,初婚年龄,已从“60后”的25.7岁,提升到“90后”的28.2岁。 其次,我国有着更现实的国情,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更直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结婚成本高昂,受高房价因素影响,对男方经济能力的现实挑剔,以及对未来抚养子女成本的担忧,都在无形中促使着青年男女“先立业后成家”。 最后,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独立意识更强,不像过去那样受“女大当嫁,男大当婚”的影响。婚姻自主,婚姻自由,实际上已经交给了当代青年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晚婚,甚至可以选择不结婚,乃至光同居不结婚的“蜗居式”生活。因此,国内剩男剩女越来越多,本质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意识提升的标志,与学制长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直接关系。 政协委员将剩男剩女问题推及学制长,并提及对国内学制的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剩男剩女的原因比较复杂,解决起来绝非缩短学制这么简单。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