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廿三。按照传统习俗,要祭灶,送灶王爷,还要吃祭灶果。 那么多年了,祭灶果的包装一点儿也没有与时俱进,上面印着灶王爷,笑得意味深长:往我嘴上抹蜜的时候到啦。 眼下买祭灶果的人还是有的,但真正当回事儿吃的人恐怕不多了。过于甜腻的吃食,不太符合流行的饮食观念。 那买回来干吗?不如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些啥,您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 记者 石承承 您能叫出祭灶果的名字吗 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用“看看大落落,咬开一包壳”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看着有一大包,但里面每个品种都只有一点点,而且很多品种。还有看起来挺结实,咬下去却是空心的,有点像现在的膨化食品的雏形。 传统的祭灶果,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非物质文化研究者陆顺法说,他特地去超市看过,产地在宁波的和产地在舟山的,里面装的品种会有差异,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了。 随便买一包,拆开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红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却是空心的,呈红色或金黄色,图的是“金银满堂”; 麻枣:应该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样用糯米炸成,但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间历来有“节节高”的寓意; 寸金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呈金黄色,形似小金条,其中寄托的美好心愿不言而喻。 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脚骨糖”,并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 此外,还有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 陆顺法说,像这样给一种本来挺普通的食物附加很多美好的心意,在民俗中挺常见,也被称为“寓意文化”。 今年是灶王爷坐骑的本命年 又粘又甜的祭灶果,第一口是要给灶王爷吃的。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灶跟间”,里面有一个用来烧菜做饭的灶头,上面供奉着灶王爷。 “三炷清香、几盆祭灶果、几碟小菜就是一般人家祭灶的行头了。”民俗专家沈志远说,全家老小跪在灶台前,把灶王爷“请”下来,点着香纸一起烧化,然后放鞭炮为它送行。 天路遥远,灶王爷怎么上天去做年终汇报?陆顺法说,骑的是“灶马”,得由家里手巧的人来完成。 现在已经极少有人会做“灶马”了。陆顺法也只能回忆出个大概,灶马是用细竹篾拗成的,然后裹上白纸,再在马头点上眼、鼻、嘴,然后画出马鬃和马尾,再用彩纸做成马鞍和缰绳。 “灶马”最终是要随灶王爷的像一同焚化的,以示升天。同时,人们还会唱一首《祭灶歌》相送: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祭灶之后就要准备过年了 送完灶王爷,就要开始为过年忙碌了。就像民谣里唱的,一直到除夕,每天都有要做的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家还有件大事要办:谢年。 “很多人家现在已经陆陆续续开始谢年了。”陆顺法说,按传统,谢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得放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两天。 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谢年习俗,多集中在供品上。陆顺法说,以有钱人家为例,一般全鸡、整刀猪肉、活鲤鱼都是必备的,“为了防止鲤鱼乱跳,还得在鱼眼上贴圆形红纸。” 回到过去,如此奢侈的“谢年”并不多见。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家或者穷苦人家来说,只有能力请请“素菩萨”。陆顺法说,主要摆齐五样东西:桂圆、烤麸、红糖、长面和年糕。 “每一样都有其深刻的寓意。”陆顺法说,其中桂圆代表“团圆”,烤麸代表生活“呼呼向上”,红糖代表“红红火火”,长面代表“长命百岁”,年糕代表“年年高”。 虽然简单朴素,但人们却给它想了个好名字:玉堂富贵。奢华得很,丝毫不输给那些大鱼大肉,不得不佩服民间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