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过新年,吃是头等大事。正月里的日程虽各有俗例,但宁波人的年总有“吃”贯穿其中:腊月廿三的祭灶果,又甜又香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大年初一的浆板圆子、猪油汤圆,甜甜蜜蜜开始新的一年;正月里家家户户吃年糕,品味着“年年高升”的美好意愿……新年是美食的年,热气腾腾的美食里,洋溢着对新年美好的期盼,从腊月廿三开始,吃出一个甜甜美美的新年。 记者 孙美星/文 记者 王增芳/摄 腊月廿三:祭灶果 甜了灶王爷的嘴,暖了孩子们的心 腊月廿三是宁波人的小年,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的年庆活动就此启幕。过小年,一包祭灶果是少不了的。 在老字号赵大有的门店里,喜庆的祭灶果这两天成了最热销的产品。“一天卖出上千包祭灶果,大多数是老人买给孩子的。”赵大有南塘老街店店长沈志红介绍,别看现在家里的土灶都没有了,但“祭灶”习俗在宁波人的家里还在延续。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旧时,家家厨房都供奉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好事坏事记录下来,到腊月廿三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他的嘴的习俗。 在零食匮乏的年代,祭灶果是孩子们岁末最期盼的美食,承载着不少人儿时的美好记忆。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长辈把包装袋拆开,先把自己喜欢吃的品种挑出来。只有吃了祭灶果,这个年的头才算开得完整。而长辈在小年这天也喜欢给小孩子吃祭灶果,既希望他们能如方言所说“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里生活甜甜蜜蜜。 正月初一:浆板圆子 酸甜香糯,热乎乎的圆子点缀新年 用糯米粉搓成不加馅的小圆球,宁波人叫圆子或汤果。正月初一,吃碗圆子也是宁波人的老年俗。小小的圆子延续了江南美食的细巧,吃起来特别有嚼头,加点酒酿,加点桂花,最能衬托圆子的绵密爽滑。 圆子和浆板(酒酿)是绝配,香糯的圆子加上酸甜的酒酿,格外爽滑酸甜。圆子是用优质白糯米,经过水浸水磨后加工成粉,再搓成圆子。 浆板最好是自家做的,冬至前就可以做:选择上好的糯米蒸煮成饭,然后放在团匾上不断拨动,使其冷却,让饭粒分散,在饭没冷却的时候洒上粉碎的甜酒药,然后将拌好酒药的糯米饭一层层放入器皿里。米饭要压紧实,中间挖一个小小的窝窝,然后在器皿外包着棉被等保暖,藏在一个不见光的角落里,冬天最多一两天就有隐隐酒香散发出来。好的浆板是浆板圆子的神来之笔,浆板会在水里久煮不腐,又甜又香。 赵大有南塘老街店店长沈志红说,煮浆板圆子有讲究,水开了以后要先放圆子,圆子滚几滚以后就会浮在水面上,这个时候放进水果丁、番薯丁,然后加酒酿,用水淀粉勾芡让圆子能飘浮在汤中间,而且让浆板圆子的汤汁感觉更加浓稠,口感更细腻。起锅前撒上糖桂花,这样的浆板圆子才顶赞。 正月里:年糕 年年高升,美好寓意在里头 过年,少不了年糕。宁波的年糕有千年历史,相传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慈城作战而由此形成风俗。每年冬至一过,宁波的农村就进入了农闲时节,人们开始准备做年糕了。做年糕是体力活,男人们使出浑身力气,为家人捣出来年的希望。 江北慈城是年糕之乡,那里人人熟悉年糕的制作过程。要做好年糕,选大米非常关键,一定要当年的新粳米,这样做出的年糕才香。做年糕的第一道工序是浸米,浸泡后米的吃水程度要恰到好处,水分过多无论石磨、机磨都不好磨,而且出粉率很低,米的吃水程度还决定粉的粗细,粉的粗细掌握不好会影响年糕的口感。 浸泡好的粳米,要放入机器中磨成粉,磨好的粉装进一个个长布袋里,压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再放到蒸桶里蒸,在高温下蒸二十几分钟就蒸熟了。蒸好的米粉压制成型,就成了一条条热腾腾的年糕。 刚做好的年糕就是美味,用热腾腾的年糕包裹上雪菜,是宁波人老少皆爱的美味。正月里,一碗鲜香的雪菜年糕汤,或是一盘鲜美的白蟹炒年糕,吃的不仅是年糕,还是“年年高升”这美好的寓意。 元宵节:汤团 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嘴巴 “闹元宵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吃元宵的习俗可追溯到唐代,唐朝人开始在元宵节使用一种叫‘圆子盐豉’的糯米制食物,这就是汤团(汤圆、元宵)的前身。”宁波汤圆协会理事任盛杰介绍,到了宋代元宵才作为一种新奇的食品在民间流传开来,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生意人还称其为“元宝”。 宁波人把元宵叫作汤团,对它的感情是特别的。在宁波不仅过元宵节吃汤团,在冬至节、正月初一早上、正月里待客都要吃汤团。有句宁波老话叫:“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说明过年拜岁,猪油汤团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是一种民俗的标志。 “宁波的猪油汤团有讲究。”任盛杰介绍,猪油要用猪肚子里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黑芝麻炒过后捣成粉加绵白糖,再把猪板油一点一点掺入黑芝麻粉,这样才能做出猪油汤团最正宗的黑芝麻馅。汤团的皮子也有讲究,不但糯米原料要好,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必须用“水磨粉”,也就是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这也就是宁波汤团另一个名称———“吊浆汤圆”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