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计委10日消息,目前全国已有9个省份通过“单独两孩”政策备案程序,3个省份已正式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为政策快速出台叫好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医疗等资源本就“僧多粥少”,“生得起养不起”更是许多家庭的现实顾虑。公共服务能否及时跟上,相关部门会否未雨绸缪,直接影响政策落实成效和人口素质。 “单独两孩”政策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合乎民意的一项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众多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尽管不是每个“单独”家庭都会选择多要一个孩子,然而新政策带来的出生人口变化已是必然,各类公共服务能否应对增量带来的压力,必须严阵以待,早作准备。 娃多园少、公立难进、私立太贵……仅就教育层面而言,近年来各地已经频现“入托难”“上学难”等现象,放开二胎后必然导致竞争更为加剧。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源变化、克服撤点并校所带来的“后遗症”以及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差异,亟待教育部门提前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方案并加快实施。 出生人口的增加,也将带来更为旺盛的医疗资源需求。当前,我国医疗资源依旧紧张,不少医院生产甚至需要“建档占坑”。据国家卫计委测算,“单独两孩”政策全面出台后,每年新增人口可达200万人左右,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从长计议、对症下药,同样十分必要。 更好地实现“单独二孩”,创造“人口红利”,还应因地制宜,予以更多政策倾斜。“生得起养不起”,是不少符合生育政策条件的家庭对生育二胎的现实顾虑。政府部门分担一些生育成本,才能让普通家庭对“单独两孩”少一些望而却步,同时也避免政策沦为富人和权贵的“合法特权”。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加拿大每月给予定期补助,瑞典明确带薪产假,斯洛伐克延长育儿假等方式,对调整人口结构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两孩政策调整,不仅是计生层面的变革,更关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提前作好预判,加强引导调控,才能防止“单独两孩”政策出现“执行走偏”;未雨绸缪、全面优化公共服务,才能让“好政策”得到“好落实”。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宋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