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李倩 |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再次提出时间表,即到2020年前实现。舆论认为此举有利于反腐和降房价。但广州某市国税局官员自曝,他已将房产处置完毕,他认识的很多官员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处置房产,最多留一两套,“谁会等着联网后上面查到自己,傻子也不会这么干”。 (3月20日《华夏时报》) 乍听上去,“傻子才会等联网被查”,透着钻营味道,但未尝不是句实话:在当下,住房信息联网蓄势待“建”,不少坐拥灰色房产的官员,显然不会坐以待“查”,而会通过更名转移、委托转卖等方式转移房产,来避开“制度耳目”。 在住房信息联网山雨欲来的节点,将房子先行处置掉,既显示了某些官员的嗅觉灵敏,某种程度上,也是联网的威力显现———时下房产因其丰厚的投资回报率,已成有些人的藏“腐”之地,联网一旦实现全覆盖,势必能让附着于房产上的腐败形迹暴露。正因如此,在“房氏家族”频现的语境中,住房信息联网,被寄寓了震慑住“房腐”的厚望。 尽管有专家指出,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瞄准的是为宏观调控摸底、为房产税打下基础,可从坊间期许看,这无碍它发挥延伸功能。它也理应被纳入反腐的“大盘子”,形成对官员的常态化规约,也倒逼“房腐”现形。 就眼下看,因联网迟滞,跟不上部分官员抛房速度,其查腐功用难免打折扣:联网工作推进缓滞,无异于给了有些官员处置房产的缓冲期。也难怪,公众希望,住房信息联网的步伐快些、再快些,进而堵住“房腐”的后门。 平心而论,这或许是对“织网”的期望过高,却不失为迂回敦促:住房信息联网的节奏,当跟得上公众期许;而反腐,也该用好现行制度框架,扎紧篱笆。 就住房信息联网来说,无论是意在克服信息碎片化之弊,还是助力反腐,都该加快进度。遗憾的是,这张“信息网”的扩围工作,可谓步履缓滞:去年2月,住建部就曾表态,在40个重点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完成后,将在6月底扩展至500个城市,但该计划却遭爽约。虽说基础数据整理庞杂,是其难产的重要因素,可舆论仍倾向于把它视作受制于利益掣肘———很多官员不愿房产信息暴露,有些地方或部门也在阻挠。 前不久,有消息说,按官员财产申报要求,北京、中央部分部委的处级以上官员正在登记房产。而今据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披露,2015年底设区城市要基本实现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3月20日《南方都市报》)。这些都释放出突破利益藩篱的信号,也离民众期待更近了一步。 官员抛房,敦促住房信息联网加速,只有尽快“织好网”,才能少些漏网之鱼。制度反腐,也该增强对腐败形迹的识别、制衡,规避贪腐者在对房产的“乾坤大挪移”中,轻易蒙混过关。 佘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