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3月19日上午,温州市平阳中学某班级的师生,在上课期间集体戴上了口罩。事件经微博发布后,引来诸多网友关注。“学校周边都是工厂,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里,学生何以安心学习?”发布图片的微博说,正是因为校园周边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臭气,师生们才迫不得已戴上口罩。(3月21日《宿迁日报》) 一个人生病感冒了,出门戴个口罩,是对周边环境负责的表现;当一群人没事都要带着口罩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周边环境“病了”。平阳中学的师生们长期受工业生产的废气影响,更是给孩子们的人生从鼻口到内心都蒙上了灰蒙蒙的生长污渍。这一事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人群的环境需求。以此事为例,孩子们“声声入耳”应该是琅琅读书声,而不是夜以继日的货车声、车间加工声,甚至伴有不能忍受的刺鼻工业气味。企业要摒弃“负的外部效应”,在近期建设和远期生产规划中,就应主动将此作为成本核算因素,尽量避免影响周边环境,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环境恶化应急管理措施及预警系统。“尘来手遮,味来罩挡”仅是隔靴搔痒式的应急举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教学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要有系统性的协调规范机制。离工业区域较近的学校可以积极加强与环境监督员、环保专家的协作联系,建立类似环境影响预警机制、师生环境事件互助设施等适用本校实际的常备系统,具有专业可行性和制度性。 再次,“口罩课堂”折射出静谧、舒适的公共教育环境正在逐渐缺失的窘境,我们应反思怎样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和产业发展的互动认知。不能地方经济上去了,学区房的价格提升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和环境舒适度却降下来了。环境的恶化会让不少孩子产生对就学、求知、成长的目标疑惑———自己努力读书,为了拥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然而技术却让更多的人出门戴上口罩,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学习动力怎么不会受到影响?他们未来怎能秉承一份真挚的建设家乡之志?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我们给予孩子们Iphone、Ipad之类时尚消费品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他们还是期待塑造的小树苗,更需要温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及清净平和的教育空间。朱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