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唐春成 |
●社会观察 去年10月26日,“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5个月过去,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在药店销售的奶粉普遍存在价格高、购买量少、手续繁杂等问题,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个别药店平均月售仅四五罐。 (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奶粉进药店”项目,源于对奶粉质量安全的考虑,初衷是好的,但理想未必能够对接上现实。愿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落差,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所致。 一者,奶粉进药店不大符合人们的消费心态。奶粉是食品,药店大多出售的是药品或保健品,将食品放在药店里卖,不大符合人们购买食品时的消费心态。去药店里买食品,人们心中难免有隔膜。 二者,奶粉进药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安全的奶粉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药店专柜销售出来的。况且奶粉进药店后,相关药店也明确表示,只是提供一个销售的空间,并不负责质量保障,也不参与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药店奶粉销售价格高的现实,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超市等可以随拿随走的地方购买。 三者,药店销售限制过多,购买手续繁杂,无形中为消费者购买奶粉设置了障碍。药店售卖的奶粉品牌少,且采取自动售货机模式,不接受现金支付,操作繁琐,消费者购物体验感欠佳,自然望而却步。 奶粉进药店要想如政府部门所望,还须在各方面积极改进。一者要比其他地方奶粉的质量更有保障;二者要拓宽进货渠道缩减成本,起码具备与其他销售场所相当的价格;三者要简化销售手续,增强消费者购物舒适感。如果做不到这些,奶粉进药店项目只怕难有起色。刘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