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为抢公交座位相互谩骂、为停车纠纷大打出手……当下,我们的社会似乎越来越情绪化。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认为如今的人情绪化问题严重,其中85.1%的人认为“非常严重”。87.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情绪化的表现。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当情绪化从个体性格特征发酵成为集体偏好,我们就有必要越过个人修养,来讨论和反思情绪化的社会根源。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情绪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说到底也是不良社会心态的恶果。当下,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矛盾感、困惑感、浮躁焦虑等非理性因素杂糅在一起,让情绪化愈演愈烈。 情绪化不仅关乎心理认知,也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血缘、地缘等传统联结纽带逐渐松弛甚至断裂,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人际关系干燥化,一摩擦就容易引发纠纷与冲突。此外,情绪化也投射着社会现实的集成影像———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贫富差距拉大催生的相对剥夺感……负面、消极情绪在心中不断累积,自然需要寻找发泄的出口。 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在一些制度壁垒和现实障碍短时间难以清除的背景下,纾解情绪化更多的依靠自我救赎。只有及时、有效地将心理压力排解出去,情绪化问题才会从源头上减少。只有将外部的“减压阀”和内部的“缓释剂”有机结合起来,情绪化才会得到抑制。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注意到,锅炉都有一个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有感于此,他提出了安全阀机制,建议人们通过制度化手段来排解紧张情绪,从而防范于未然,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近年来,安全阀机制越来越受重视,就连12306的话务员受到旅客谩骂之后,也会通过“拳击发泄”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寻求精神慰藉。 控制偏激情绪的“缓释剂”,依托的就是笃定的人生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有拥有更加理性的价值观和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面对形形色色的刺激,人们才会心平气和、安之若素。 伴随着物质渐次丰盈,人们对精神家园有了更为强烈也更为迫切的渴求。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建构减压“安全阀”机制,用缓释剂来纾解情绪化,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