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5点半左右,广东东莞寮步镇三名东莞理工学校的女学生,得知暴雨学校不用上晚自习,便返回家中。在回家途中,因积水太多,其中一名16岁的女学生不慎落入下水道中,被雨水冲走,被找到后经抢救无效已死亡。 (今日《东南商报》09版) 应当承认,暴雨天出行,风险自然不言而喻。不过,具体到导致伤亡事故的原因,恐怕不能全部归结于暴雨无情,而没有人为因素。 以这位16岁女生的不幸为例,暴雨引发市区排水不畅,对于路人而言当然存在极大的风险。然而,暴雨天落入下水道恐怕不能全归之于个人不慎。毕竟,作为城市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实在不该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那么,这位16岁女生为何会因为落入下水道而被雨水冲走,值得追问。究竟是下水道本身缺乏吞噬行人的保护,还是相关保护经不起暴雨洗礼被冲走,又抑或是为了加速排水而人为打开却无任何警示?这背后有无质量和管理的人祸,需要追查并反思。 此外,类似的下水道吞人悲剧,已在不少城市屡屡发生过,本该引起足够重视。不少城市为了防范风险,也采取了响应的对策,诸如在下水道口加装防落网等。假如东莞市防范措施做到位的话,恐怕也不该发生上述悲剧。 事实上,防范井盖“坑人”,已有他山之石。同样面对暴雨天行人跌落下水道事故,日本国土交通省甚至召集社会有识之士和地方团体设立了“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实地调查后制定了“下水井盖紧急安全对策”,将导致事故的原因细化,分为井盖破损、井盖脱落或飞起、井盖“打滑”等八类,并锁定危险区域,划定危险等级,根据危险程度不同进行逐步处理,能彻底解决就彻底解决,不能彻底消除就以不造成事故为原则临时改进。 在美国纽约,2004年一名纽约市民在遛狗时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带电的铁质井盖而被意外电死。事后,纽约市长称负责该井盖的统一爱迪逊公司对这起悲剧负有直接责任,但市政部门也要配合该公司保证井盖的安全。为提高井盖的安全系数,纽约市环保局2012年宣布在市内数十个下水道井盖下方安装电子监视器。 无论如何,有了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下水道吞人的悲剧,实在不该再屡屡重演,哪怕是因为暴雨倾城。而对于城市而言,公共设施所存在的风险,更不应总等暴雨来检验并揭出老底。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