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31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上,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设立,主要奖励给晶体学领域的科学家,基本上每年颁发,最多可以颁发给三人,今年只授予施一公一人。他也是该奖项1979年设立以来获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4月3日《北京晚报》) 当天晚上,有很多奖项被颁发出去,但是在众多颁发的奖项中,只有施一公教授得到的这个奖,是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这个奖项的重要性。一时间,施一公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实,施一公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媒体视野里,施一公上次引发媒体热议,是在3年前。当年,他与饶毅双双落选两院院士,一度成为当时学术界议论的话题。学界普遍认为,施一公落选,并不是因为他学术能力不足,而在于他曾在2010年与饶毅联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批评国内科技体制以及学术界风气。他们在文章中称:“在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可见,施一公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可这样的人,在当选院士的问题上居然一波三折,颇令人费解。虽然在2013年院士增选中,施一公得以当选院士,但据媒体透露,施一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后,属于涉险过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学界、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批评,施一公可能还会与院士之名擦肩而过。 施一公的遭遇,其实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有些类似。两人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屠呦呦曾于1979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而施一公除了获得过爱明诺夫奖之外,还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于2003年获得过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不过,好在施一公在舆论的巨大支持下,于2013年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而屠呦呦,84岁还徘徊在院士大门之外呢。 现实是,像施一公、屠呦呦这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成为两院院士难于上天,而一些领导干部、国企高管却轻而易举地能成为两院院士,例如,去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央企的高管居然达到了11人,而大贪官张曙光距离当选院士也只差半步。 试问,是这些人有资格当选两院院士,还是像屠呦呦们那样的科学家们更有资格呢?现实中,我们还有多少类似施一公、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在埋头苦干,却处处受到打压、受到官员的刁难,而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学术资源与项目拨款呢? 千万别再问,我们为何拿不了诺贝尔奖。学术一天不独立,科学家天天要看官员的脸色申请项目,无疑就会埋没更多的人才。陈小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