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明 近日,有网友在论坛上爆料说,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一男子大摆婚宴,席上搂着两个老婆,婚礼现场有图有真相。记者向当地政府部门和派出所核实,这事居然是真的!接下来,新桥镇将会同相关部门,加紧调查,根据事实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4月16日《钱江晚报》) 对于此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者邻居都说是真的,二者新郎母亲说新娘是每人100元雇来冲喜的。律师界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律师认为只有在新郎与其中一个新娘登记的情况下,“一夫两妻”才属于重婚罪;也有律师认为,即便新郎未与任何一名女子登记结婚,但只要在婚宴后同时与两名女子同居,就构成重婚罪的客观要件。新桥镇政府就此事的情况说明是:该男子史某未在象山民政部门进行过婚姻登记。 目前事情真相有待调查,史某等是否违反法律也尚待确认,但不管如何,与两名女子共同举办婚礼本身,违背社会公德是确定无疑的。 道德是一个很奇怪的公共物品,有时它很柔弱,有时则特别强大。说它柔弱,是因为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蹂躏一番,比如这次象山“一夫两妻”之事;说它强大,是因为它有时比之法律更具效用,一些人未必害怕法律,却会惧惮公众非议,所以才有“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之说。 面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共同维护道德的效力。这绝非口号般的宣教,而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道德看似可有可无,破坏一下没有关系,社会依旧会正常运转。然而,道德是构建社会基础性秩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它的每一次破坏,都是在抽掉一块文明的基石。长久下去,社会就会患上慢性病,负面影响难以消弭。 有人或许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怎么结婚是私事,双方你情我愿,关别人什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至少有三种规则在起支撑作用:市场规则、制度规则和文化道德规则。每种规则在不同的场域发挥作用,才能共同构建有尊严的公共空间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一个人坚守道德,实际上是在生产一种公共物品———正义,在一个正义的社会,公共秩序运行良好,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惠;反之,在一个不讲道德的社会,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所以,人类才会发展出真、善、美、爱、诚、信等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道德才会成为社会赖以前行的拐杖。 构建公共道德,需要法律制度层面的硬性规范机制,也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软性约束机制。软性约束,体现在个体的自律,更表现在公众的谴责,谴责缺位,就是无形的放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一件本来有悖公德的行为,若没有受到批评、惩罚,做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竟导致这种行为渐渐似乎具备了正当性,公众对此也越来越习以为常乃至漠然、麻木,有人称之为“审丑疲劳”。 更为严重的是,丑恶是一种续谱,你如果无视琐碎的丑恶,就会逐渐习惯大丑重恶。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在是与非、美和丑之间划清界限。 所以,我们必须谴责每一个具体的丑与恶,哪怕它再细微。回到此事,就是必须给“一夫两妻”以严厉的责备。每一次这样的谴责,都在筑牢是与非的隔离带,都会让丑与恶的势力退让一分,都是坚守我们的社会生活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