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畅通民意为何总在下跪抗议后

  日前,网络上一组名为“遵义四中老师下跪抗议学校搬迁”的图片引起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教师下跪确有其事。遵义市委、市政府派驻的工作组已经入驻学校,进行调研、协调和沟通工作,继续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5月15日新华社) 

  又见“下跪维权”,抛弃师道尊严而抗议学校搬迁,这样拉下脸面的自救,几多悲怆,难以言表。

  集体下跪,无非是想把事情闹大而引起领导的重视。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校园里,这种激进式的表达,不该是老师应有的姿态———其一,把下跪当成一种抗议手段,这样的示范让学生耳濡目染,会种下什么样的果?其二,反映诉求,难道就没有比集体下跪更好的方式?

  但同时应注意到,老师下跪背后的现实维权生态:下跪前意见难以被领导听取,下跪后问题往往才会被重视。每一起类似公共维权事件被聚焦后,总能看到有关部门三段式的解决套路———先是“高度重视”作出批示,然后“亲临现场”平息事态,进而“征求民意”重启论证。这也让一些人更加坚信“一跪就灵”。

  不出所料,此次遵义四中老师集体下跪抗议后,事态也显然朝着老师盼望的方向转化。从报道上看,当地主要领导表示学校是否整体搬迁,将进行民意调查、认真论证。对此很想弱弱地问一句:征询民意,为何非要等到下跪抗议后?此前,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问政于民跑在后,集体抗议就会冲在前。学校搬迁事关重大,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民意的拷问。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地政府必须让尊重民意、征求民意、畅通民意成为一种常态,让民意表达更充分、渠道更通畅。只有让民意赶在前边,才能让决策成为众望所归;相反,下跪维权后的亡羊补牢,尽管能够力挽狂澜,但所付出的沟通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也只是被动的补漏。

  现代社会,谁来创造“不下跪”的环境?靠法治说话,需制度重构,并得让民意始终跑在决策之前。树立“民本位”思想,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唯一标准,不能只是一句空话;除此之外,还应辅以严厉的问责机制,从而保证决策程序正义、民意机制畅通。徐剑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