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的成长不能成为一场历险

  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父亲,因发现11岁的女儿抄作业,于是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打,打了以后,父亲自己离开了,过了半小时回来,发现女儿快不行了。随后,父亲急忙把孩子送往医院。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小女孩最终还是没有被抢救过来,于20日下午宣告死亡。(5月21日新华网) 

  抄作业多大的事,竟然要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小女孩的爸爸是保安,妈妈是保洁员,从江苏来杭州打工。可想而知,这对夫妇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女孩身上。他们也许不懂得什么教育理念,只知道考试得了第一就是好,抄别人作业就是不好;他们或许也不懂得什么是儿童权利,只知道小孩“不打不成器”。还可想象,小女孩的父亲平时工作也许并不那么顺心,对人生和生活不无怨言,因而有意无意地把女儿当成了出气筒。

  这个悲剧的苦果,只能由这个家庭去承受。但应该说,小女孩的父亲是无数“中国式父亲”的一个缩影,而这起悲剧也不过是“中国式教育”下的一个极端例子。类似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是没有像这样残忍无情地呈现出来罢了。

  我小时候就有过几次被父亲狠打一顿的经历。有一次在外玩疯了,很晚还没回家,结果被父亲拿竹棒一路打。人还没回到家,竹棒已打得开裂破碎了,但我始终没哭。因为这样,父亲还得意地向外人称我为“铁人”。还有一次,被父亲捆在石柱上拿树条打,打完后腿上布满乌青伤痕,就像一条条蜈蚣趴在上面。如今虽然对父亲毫无怨言,有时还会和他开玩笑提起,但说起来,杭州那个小女孩的父亲,何尝想把她往死里打?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作派,以及典型的“中国式教育”逻辑。中国人的许多优秀传统都已被破坏,倒是这种打孩子的传统,很好地得到了“传承”。有人把这场悲剧成为“父爱的悲剧”,实际上,这是以爱为名的虐待。按照现代社会的理念,把子女捆绑起来打,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在这种所谓父爱或母爱阴影下,每个人要顺利成长,都要先成功地躲过这场生命历险。

  作为父母亲,本该成为子女的安全港湾。传统观念的强大惯性,却让许多父母仍在以这种扭曲方式来养育子女。许多家长至今笃信“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教条,并从他们的父母亲那里接过了暴力的工具。还有些家长,把自己对人生的不满与怨恨,或者一丝可怜的权力欲望,统统如暴雨般地倾泻在子女身上。爱也打,恨也打,令孩子们无处可躲,只能默然忍受。

  这何止是家庭教育的惨败,也可说是现代文明的失败。尽管我们有儿童权益保护相关法规,面对类似家庭暴力,却难以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就算有人看到父母打小孩,也不会出手阻拦。孩子们也因此不得不在缺乏必要保护的社会环境中,继续这一段充满冒险的生命旅程。魏英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