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奖当以程序正义确保结果公平

  热点聚焦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今日《东南商报》24版)

  月朦胧,鸟朦胧,诗更朦胧。诗人柳忠秧的作品,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却能在湖北全票通过,上演了“粤阻鄂通”的逆转奇迹。《岭南歌》在原生地广东没有获得认同,在湖北却得到了“填补空白”和“史所罕见”的高度评价,文学评价上的如此巨大差异,个中原由耐人寻味。而作家席方方以省作协主席的身份,微博爆料“搞定评委”,其间真假也需要厘清。抛开两人之间的争议以及对诗作本身的评价,有无“幕后故事”需要一个明确的交待。

  在时下文学式微、文坛乱象横生的现实语境下,旁观者的心态其实相当复杂。公众批评作协行政化、文人官僚化、评选操控化,近年来,从茅盾文学奖到老舍文学奖,再到鲁迅文学奖等,结果一公布都会遭受公平性质疑,诸如“评奖黑幕”、“跑奖”、“买奖”、“行政权力干预评奖”之声不绝于耳,对评奖的公信力形成了损害。抓住个案的解剖,也有助于对文学奖的评选机制缺陷有更清晰的认识。

  几前年,文学评论家何三坡曾在博文《鲁迅文学奖的铁屋子》中,将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比喻作“一间铁屋子”。他认为,鲁迅文学奖的评奖程序极其不透明,每年逢记者采访,作协方面都不透露评委名单,谁评的,谁入了初评,怎么评,外界无人知晓,内部却心知肚明,最后突然给一个获奖名单。若其所说的属实,那么“铁屋子式”的评选,就很难避免人们怀疑,其公平性会大打折扣。

  事实或许能够说明一切。文学固然有相对的评价层级,但好与坏却有着一定的标准,专业也好,业余也罢,对好的作品总有某些一致性的评判。如果一部作品大多数人不满意,如果一个人获奖大多数不认同,其间的过程就难脱怀疑。

  除了一些获奖作品质量饱受争议之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诸如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大奖也不受公众关注。评选结束之后,除了只听到几声“应景”式喝彩或訾议,没有给外界留下一点有印象的东西。相反,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出来之后,却能引起一股狂热的追捧潮。作家余华曾说:“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这也许是对莫言的过誉,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对国内评奖机制的指责。

  一个文学奖的评选,如果内行外行都不满意,其过程和程序就值得追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家鲁国平才在博文中不客气地建议,“不如干脆把鲁迅和茅盾等文学奖评选一律停办”。如果一个国家级的大奖评选结束之后,鲜有人去热议,去评价,甚至连批评的兴趣都没有,其公信度滑落下的影响力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以程序的正义确保结果的公平,当属于评选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看透人”比“读懂诗”更有说服力,如何看透不应寄望于“内部的曝光”和“良心发现”,而是用一个透明、公开和科学的程序设计,给公信以呵护,给公众以回应。堂吉伟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