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并不是莫向松第一次有这样的举动,此前,莫向松曾在成都的一块草坪上策划了“裸晒”晒死癌细胞的活动,引来不少媒体关注。有这样的前例,加上如今的“向富豪下跪”,莫向松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便不足为奇了。相似的手法背后,的确有“炒作引人关注”的嫌疑。 不过,对莫向松的举动,除却道德指摘外,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莫向松要一再这样做呢?仔细审视不难发现,莫向松第一次“裸晒”后,虽然也有人尝试捐款,但捐款总额不到一万元。跟巨额医疗费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另外,对于正当的救济渠道,莫向松表示,自己从未向官方求助过,因为“不太清楚官方救助的渠道”。可以说,正是因为莫向松求助无门,加上网上许多人被关注就能获得救助的新闻频出,才有了莫向松“向富豪下跪”的创意。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莫向松,自然很难去体味他的求生欲望有多强烈。更加悲剧的是,每有类似案例发生,救助机制要么缺失,要么不知情,最后只能依靠媒体曝光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这也会给人造成一种误导———无论是看不起病了,还是生活极度困难了,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似乎是“大曝光大解决;小曝光小解决”。 当弱者的求生武器只能依赖于“炒作吸引关注”时,更多的弱者会成为牺牲品:在公众审丑疲劳的境况下,一旦弱者没有更好的创意,或是没有特殊的情节可以叙说,就很难再吸引公众的眼球了,那要想获得社会帮助和制度救济,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此来说,我们审视“向富豪下跪”一事,便不能止于道德指摘,道德是非观的立场需要明确,但光有道德批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换言之,在“向富豪下跪”一事上,其真问题是救助机制本身的问题。当一些弱者不知如何求助或无法获得救助时,我们的救济机制,是不是应该在设置上人性化一点,在辐射面上广一点? 希望莫向松一事能早日回归到制度救济渠道,也希望救济制度能更加完善一点,以便能救助更多的莫向松们。唯有如此,才是“向富豪下跪”一事的终点。 杨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