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激起了市民踢球的热情,有一个14岁少年想踢球,到多所学校找踢球的地方却吃了“闭门羹”。记者调查发现,石家庄近九成学校体育场不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市民没有体育场地锻炼,一方面则是学校体育设施闲置,在这个有世界杯的暑假,学校体育场对外开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7月14日《燕赵晚报》) 去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已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与日韩等近邻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从现实来看,实施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迫而重要。 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国内普遍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极大限制,尤其像篮球、足球、网球这样需要专门场地的运动项目更无法开展。其间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比如据媒体报道,长沙市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9年确定的60万元,按照城区人口平均,每人不足一角钱。 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设施相对完善的学校,却紧闭大门不对外开放,导致大量的体育资源闲置和浪费。虽然各地有关部门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要对公众开放,但出于安全、维护、管理和资金不足等种种因素,一些学校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紧闭大门实行封闭管理。 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当由谁来管理,出现了安全事故如何解决,设施损坏之后由谁来赔偿,管理和维护的经费由谁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解决。若不能做到责权统一,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并做到专业化管理,学校体育设施就很难真正“造福于众”。很显然,实现把学校的体育设施更好地向公众开放,需要制度性求解,而政府出资,探索由第三方负责管理运营学校体育设施,解决校园运动伤害的主体责任、赔偿机制,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 实际上,这样的探索在合肥、南京等地已取得明显成效。合肥市将对外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纳入民生工程,以政府主导的形式,为此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和稳定的制度支撑;南京则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或体育俱乐部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把闲置的资源给利用起来。如果加上完善的商业保险和意外赔付机制,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之路就势会前景光明。关键在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确保其公益性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最终实现“社会公益市场办”的解决方式。 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