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江姓书法家在微博里写道,自己荣获由联合国秘书处授予的“百年文艺巨匠”终身荣誉称号,并特聘为联合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主席。记者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查询,并没联合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这个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称,奖项“肯定是假的”。 (7月17日《新京报》) 微博名利场,总有一些浮夸“头衔”,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百年文化巨匠”的称号本已骇人,再将之嫁接到联合国身上,注定要荒诞到无以复加。 不断膨胀的卖奖产业,似乎已至无所顾忌之阶段。“百年文艺巨匠”、“世界首善”之类的称号,何其高调又何其虚妄?即便如此,却也有人坦然颁奖、有人高调晒奖———他们难道丝毫不担心此举会侮辱公众智商?长久以来,各路山寨评奖机构肆无忌惮,加之总有“买家”接招买单,一派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已然推高了整个市场的胃口和预期。所以,动辄颁出联合国级的大奖,着实可以理解。 围观各种雷人评奖,人们很难分清,其后是你情我愿,抑或是骗与被骗。这是一个难解的疑团,却无碍我们想象可能的真相。如果说授奖者为了谋利,那么受奖者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自我镀金,为了寻求认同,还是另有所图?身处一个名衔社会之中,名人们对于各式奖项的热衷,与其说是投机取巧,不若理解为一种焦虑的本能。现实是,确乎有太多人,习惯透过职位和名头,来理解一个人的身份、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 诡异之处在于,当大众话语已将“名衔”调戏得无地自容,小社交圈子内却依然有着深重的头衔崇拜。所谓“百年文艺巨匠”的称号若不败露,必然能给江姓书画家带来收益:多一份荣誉,意味着作品的升值,意味着出场费的攀升,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阶的定位。 很多时候,所谓名衔的价值不取决于真假,仅取决于对方是否认同。线下的人际交往模式,不会有如网络这般较真的揭短、拆穿。在真实的社交圈、职业圈、关系圈中,真真假假的奖项、虚虚实实的头衔,常在一派心照不宣的默契中,被默许、被承认,被彼此吹捧。我们一方面缺乏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底气,另一方面缺乏揭穿对方虚名的动力,于是,只有任由伪奖横行,仅在网上匿名吐槽、揭底而已。 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