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中小学足球联赛
会踢出什么“球”?

  教育部网站30日发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一份讲话,透露将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

  (今日《东南商报》B07版) 

  尽管中国对于足球可以说不吝投入,无论是队员出国留洋,还是延请国际大牌教练,但中国足球战绩始终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何人口不足中国一座中等城市的一些欧美小国,却可以在世界杯上崭露头角,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足球运动除了科学训练与战术素养之外,球员的素质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相比篮球等运动更容易从身高合适的人群中优选,足球人才的选拔却如同大海捞针,如何能保证选中的队员具备天分,也就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假如足球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便是有人才,被埋没的几率也相当大。

  而国内的教育模式,虽然几乎啥都要从娃娃抓起,偏偏体育是个例外。且不说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同虚设,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保证中小学的体育运动时间,但现实中,仍然存在阳奉阴违的情况。于是,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国内中小学校的球场硬件设施可能不错,利用率却相当低,常常空着的球场,甚至让社区居民看着都眼红。

  当中国学生更多地奔波于各种技能培训班的同时,欧美的学生却在运动场上挥霍着时间。在足球这项偶然性很强的运动中却总能保持稳定佳绩的德国,学校竟然都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而在运动场上挥霍了时间的德国人,却并没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显然也不是偶然。而南美的孩子,更是把街头巷尾都变成了足球场。

  可见,体育课加时,开展足球联赛,当然大有裨益。但仅仅是通过行政指令增加体育课时,或是以类似形式组织校园足球联赛,是否真的能改变目前体育课边缘化的窘境,又能否实现中国的足球梦,还不能太过乐观。以当下的教育体制与高考指挥棒效应,体育为文化课让路,孩子们被从绿茵场逼回课堂或培训班,恐怕仍注定难免。

  即便有硬性指令,体育课增加的课时也终究有限,至于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也未必能保证校园足球联赛踢得投入。现实中,体育特长加分中的猫腻,早已不是啥秘密。招生考试政策的倾斜,究竟会让校园足球联赛人才辈出,还是会催生新版猫腻,恐怕也非杞人忧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是增加体育课时,开办足球联赛,显然还远远不够。何时中国校园的球场不再总是闲置,何时学生们能在绿茵场上尽情挥霍时间了,不仅足球大有希望,教育也才算回归正常,至于有没有校园联赛,倒不是最重要的。武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