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户籍改革,让公民权利变立体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上述改革举措。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今日《东南商报》02版) 

  户籍改革被称为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毋庸讳言,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难啃也要啃,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国务院出台户籍改革的相关方案,释放了积极信号。这轮户籍改革,堪称划时代改革,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经此改革,“盲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自由迁徙成为可能。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众所周知,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保障城市发展,限制农民盲目进入城市,所谓从农村盲目进入城市的人便视为“盲流”。如今,盲流不再,皆是居民。只要愿意,便可自由游走于城乡。这一刻,公民的尊严变得立体而丰润。

  经此改革,居民权利有了更加实实在在的保障。户籍的背后,是福利与权利。一个大城市的户口含金量有多高?买房、交通、婚育、医疗、养老、金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一份课题报告,以权威的论证,说明了城市户口的显隐好处: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毋庸讳言,大城市户口附加着太多有形或隐形的福利,甚至成了尊严和身份的象征。户籍制度像一座大山,阻碍了多少农民工的城市梦?他们尽管为城市发展流汗流血,但只能流泪,他们无法成为有尊严的市民。

  如今,根据《意见》可知,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也许,这离完整意义上的市民,离彻底的户籍改革尚有距离,但积跬步之功,曙光就在前头。

  有网友评价道,“户籍不能成为特权烙印,自由迁徙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公平有序是激发中国创造的最大源泉”。还有网友期许,就是不知道统一登记之后,有啥好处?能否打破某些地方的户籍歧视,比如北京的考生与外地的考生进入清华北大的条件是否会一致?

  无论是赞还是弹,无论是吐槽还是期许,既说明户籍改革牵动亿万人心,也说明户籍改革在路上。唯有让自由迁徙、自由落户成为公民权利,唯有让公共服务全覆盖、平等赋予每个公民身上,唯有从纸面权利变为现实利好,户籍改革才更有价值,更令人向往。秦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