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 几乎没有操心过 人物:夏先生 职业:财务工作 夏先生出生于60年代,在上学期间总能从老师那里听到“档案”两字,直到1983年大学毕业那年,他算是弄明白什么是档案了。由于那时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都是带指标分配的,夏先生毕业后则是以干部的身份被分配到某国营性质的工厂里,他的档案也随着从学校被转出,然后转入工厂人事科。他说道:“那时档案都是跟着人走,无论你到哪里工作,单位之间的人事科都会彼此对接帮你提档、接收,完全不用操心。毕竟那个年代都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这些有权限看管档案的,基本没有什么私企。” 1990年后,夏先生工作调动了好几次,忙碌的他没有理会过档案。直到2004年牵涉到社保问题需要看档案时,他才获悉自己的档案已经在几年前被转去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夏先生只需要将之前的档案管理费补齐,然后再办理每年480元的管理费加人事代理费后即可放心。对于档案的事情,夏先生几乎没有操心过,可以说从始至终他都明确知道自己档案的去向。 70后 还没好好看一眼就擦肩而过 人物:李女士 职业:私企职员 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李女士,初中毕业时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档案袋,但也是最后一次见到。 她说1974年后出生的人,到了90年代末找工作时刚刚踏入不分配工作的第一批队列里,档案自然就得不到“公对公”的保证。在进入私企公司的时候,同学之间传开了关于各自档案的问题,她这才再次得知原来自己的档案紧紧跟随着自己。她向周边人打听过,得知自己的档案还在学校便又没再在乎。 2005年,同学、朋友间聊起了档案的事,才让李女士再一次重视起这档子事。但是由于工作忙碌,又不得不暂时放下。她希望能够抽空先从最后离开的大学开始寻找档案,不过她对此也并非百分百确定。 李女士介绍,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1974年以前出生的还赶上分配工作的时候,她所认识的一位曾在云南汽车厂工作的师兄正是1974年出生的人,这位师兄一直清楚自己的档案所踪,而其后的人大部分犹如李女士一般对自己的档案去向模糊不清。 80后 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 人物:张先生 职业:媒体从业者 张先生是80年代的人,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把档案放到了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每年交着200元的管理费。开始工作后便也没怎么理会过,三年后,他觉得每年花着钱放在里面也没什么用,而且觉得放在里面给别人带来负担还不如取出来。他让同学帮他去结清了费用后把档案取了出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没什么用吧。”张先生说,“而且工作到现在也没见谁要过,我唯一好奇的是档案里面都有什么。我特别想知道大学辅导员给我的评语,因为我有一段时间不太听话,不知道他是怎么写的。” 问及是否知道自己的档案现今在哪里时,他很果断地告诉我:“我后面没敢放家里多久,我把它扔回老家管理档案的人才服务中心去了。”张先生还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而有的80后都不知道从哪里找起。 90后 档案是什么?可以吃吗? 人物:何同学、潘同学 职业:平面设计、电台编辑 当被问及档案的相关问题时,90后何同学就表示从不了解,而且并不关心,他只知道6月份毕业时他们老师让他们去取出档案,然后再无下文。因此,何同学的档案至今都放在家里。 活泼的潘同学比何同学大2岁,虽然在毕业时自己对办理档案的一些事情有所了解,但那草率的态度也是太简单粗暴了。“对于我来说,档案放在哪里似乎都一样,除非哪天不小心犯事遇到‘污点’或工作需要档案的时候,我可能会一瞬间高度重视。”她没心没肺地笑起来,“估计就算档案丢了,我也不会知道呢。要是丢了那应该就麻烦了,哈哈哈哈!” “不知档”病诊断报告 如今大家对自己的档案都有太多症状不甚清楚,下面是一些相应的“处方”。 症状1 档案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未交费症 处方:档案主人需要多与自己的档案互动。未交费的档案处在欠费状态,及时补交则能顺利办理各种档案相关事宜,例如提档、新材料入档等。 症状2 档案放在自己家中症 处方:根据相关规定档案是不得自己管理的,应该尽快将档案交到有权限的地方进行托管,办理时会有专人对档案进行校验,密封条不完整则视为无效档案,因此档案是不得擅自打开的。 症状3 不知道档案在哪里症 处方:首先可回到毕业学校咨询,通过最后离开的学校查起,毕业后请尽快查询自己的档案。如果档案不慎遗失,那么只能回到高中开始补办、补齐,层层递进。一般在学校的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可查到毕业生档案的去向。另外,还可以咨询人才市场等托管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