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 |
春秋时,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 管仲与鲍叔牙相交莫逆,年少时一起经商,但似乎没有大成效。后来,早一步做官的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国相,以40年之久,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匡定天下,成就霸主之业,为自己赢得了“名相”的殊荣,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关于饮食养生与人生荣辱的故事。 管仲写了《管子》一书,阐明饮食乃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法,即饮食要有定量,应“得度”而不宜失度,适可而止,食不过饱,也不过饥。 事实上,这种“食养”方法是有其哲学基础和医学根据的,那就是所谓的“精气锐”。管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当然人也是如此,不仅人的肉体是精气化生的,而且品德、智慧也是精气的显示。 就这样,管仲把饮食养生与学问道德内涵相互串联了起来,饮食成为了道德伦理学的范畴,而饮食养生的过程就是认知修养的过程。而管仲的养生理论,其实源于更早的《黄帝内经》。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为首创。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在饮食方面则倡导有节,不宜偏食。《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费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梅林 孙明 孙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