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正阳县县委书记赵兴华被组织调查,牵出的案中案可谓曲折离奇:早在2012年底,当地抓获一个专门“偷官”的盗窃团伙,窃贼供述,从赵书记办公室盗窃现金上百万。案中案引出的“窃贼反腐”呼之欲出,却最终胎死腹中———按赵书记授意,警方在笔录中将上百万的失窃金额改成了6040元。(9月1日《法制晚报》) 曲笔一改,窃案牵出的腐败案便能化为无形,这就是权力的魔力。而这一笔下去,保护了腐败的权力,却让法治尊严扫地。窃案引出县委书记贪腐线索,不报告纪检部门反倒请示当事人,程序混乱所折射的,是权力的抱团,而修改笔录所揭露的,是权力干预司法的劣迹。 透过媒体报道,我们还知道,这并非偶然的案例。由于该盗窃团伙此前还在附近的唐河、平舆、西平等县委住所或办公室盗窃,且盗窃金额都比较惊人。所以没过多久,邻近三个县委或亲自,或派代理人前往正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求情、修改笔录。面对领导们的求情,正阳警方办案人员开始反复做窃贼的“工作”,以减轻罪名相诱,引导窃贼改口供,从而按下因此而浮出水面的腐败案。 正义守护者竟主动为涉嫌贪腐的官员们洗地擦屁股,想想都不可思议。如果不是纪检部门强势介入,可想而知,要揭发赵兴华等官员的腐败该有多难。腐败的端倪已经暴露在警方视野之下,警方非但不深挖,反而自觉地修改笔录填埋掩盖,甚至不惜与窃贼讨价还价,这哪像是司法者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反而是,一副为领导“忠心护主”的嘴脸。 唯上级是从,也许是“为领导改笔录”自觉性的根源之一。原则不清晰、目标不端正,办案者忠于的就不再是法律和正义,而是权力。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无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司法权力,应该也必须忠诚的,只有法律。“为领导改笔录”,也许将这种唯上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些,但从日常的权力运行来看,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思维惯性作祟的身影。 而唯上,也不过是种表象。表象的背后,是利益的盘根错节。窃案牵出领导涉腐,案件是什么性质,该按什么样的程序处理,这些办案人员会不知道?而枉顾法治、违背程序的处理方式,无非就是想卖个人情。陷司法于不义,纳下这“投名状”,被领导视为自己人,也就意味着获得了通往更高权力、更好仕途的通行证。试想,若非赵书记等没能躲过了此劫,这些办案人员岂不成了领导的心腹? 因此,从这起离奇的案中案来看,权力干预司法的判断,未免有些简单。“为领导改笔录”背后隐藏着的,是权力的抱团和合谋。如今,涉事警员已被刑拘,可是审视现实,又还有多少人充当领导的走卒呢? 相互制衡的权力分工缘何演化成沆瀣一气的攻守同盟?是什么让内部监督失效、外部监督难以介入?5月12日的《人民日报》曾有评论文章指出病灶所在:权力过度集中、利益成链、制衡失守、监督失效。在“改笔录”等“帮凶”的自觉维护下,建立的攻守同盟,无疑是反腐以及公平正义实现道路上亟须破除的壁垒。时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