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南昌大学正式推行撤去保洁员,由学生“自主保洁”的新政策。岂料政策推行伊始,就遭遇学生强烈反弹,执行困难。实行一周后,472名学生联名上书校长,反对“自主保洁”。 南昌大学的初衷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劳动中历练学生。为何这项政策有着良好初衷,最终却走向“校方粗暴推行、学生粗暴反弹、新政推广遇冷”的困局呢? 原因是这一涉及数千学生日常生活的新政策,从开始试点到具体推行,校方、学生始终沟通不畅,错过许多原本可以解决问题的机会。从整个事件发展看,双方若能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沟通,完全可以避免这一类“好心办坏事”的局面。 首先,校方应做好前期调研,避免“拍脑袋办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据了解,南昌大学自今年3月中旬,就已经在7个学院推行“自主保洁”试点工作。但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试点楼栋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校方无视学生反映,仍坚持推广“自主保洁”,错过了原本可以把问题控制在小范围,并加以解决的机会,最终在全校范围引发更大的问题。 其次,应打造完善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自主保洁”政策推广后,因具体安排不合理挤占学习时间,学生反映强烈,宿舍垃圾成堆溢出,校园生活秩序混乱。最后的“联名上书”更是无奈之举。试问若能提前建立一个沟通反馈机制,让校方、学生及时交流,双方也不至于陷入今日的狼狈局面。 南昌大学此次事件值得深刻反思。类似还有多少政策,有着好初衷,却没有好沟通,最终遗憾收场。看看国外经验,“自主保洁”不是没有成功先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希望相关部门以此为戒,用良好的沟通为更多的好政策铺平道路。新华社记者郏亦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