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
9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坚持站着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北京晚报》)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帖说,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是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并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报告的。此情情景,与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确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一些网友将板子打在参会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不懂尊师重教。可任何一个人,碰到不感兴趣的内容,都难以提起精神,还不如睡觉来得实在。明显的例子是,有多少人没有在讲座上昏昏欲睡乃至睡去的经历呢?这与作报告者身份、年龄无关,只关乎报告的内容。 还有一些网友将板子打在吴老先生身上,认为学生们是在用睡觉投票,是对无聊讲座内容的无声抗议。 真是讲座无聊吗?各花各入各眼。比如有参会者就发帖称,“这个大会我参加了。刚开始想象着应该会是陈词滥调,不过后来这几位院士的讲话改变了我的看法,他们讲的都很实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科研”。 人民网17日刊发了吴老讲话的全文,细细品读,收获良多。要知道,吴老上一次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还是在2012年年初,那时他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在台上的时间也不过5分钟。这次讲座,机会实在难得。 那么,92岁老院士站着讲大学生趴着睡,原因到底出在哪?笔者留意到,人民日报点出了听众的构成部分,“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吴良镛的讲座,估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想去听都没有机会,组织者却安排一些新入学的学生撑场面。组织者明知许多新入学的研究生可能对此不感兴趣,何必非要让他们来“陪坐陪听”?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台上铆足精神讲课的院士不尊重,也浪费了这些不得不参加大会的学子的时间。 但凡没有实际效果的东西,事实上都是形式主义,组织者只求台下坐满,根本不问听众是否有兴趣听讲座,从这个角度而言,组织者之惰性有甚于睡觉者。 德高望重的院士亲自讲座,以自身经历鼓励大家投身科学的怀抱,善莫大焉,但台下听众不领情,让组织者很尴尬。笔者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组织者能否在大会召开前广为宣传,公开参与渠道,把讲座面向公众开放,让真正想听讲的人能聆听大师的声音,避免类似尴尬再次出现。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