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底开始,北京铁路局所辖的客车车体颜色将重新刷上绿色,“绿皮车”将回归大众视野。本次换漆不包括动车、高铁和城际列车。铁路部门表示,新造尚未竣工客车都将按照新颜色方案进行。北京、上海、郑州局将会是首批进行更换新客车车体颜色的下属路局。 (10月15日《法制晚报》) 很长一段时间内,渐渐消失的绿皮车,引发了好一阵长吁短叹。熟料剧情反转,当“伤感的抒情”意犹未尽,绿皮车竟要重出江湖。舆论难免陷入轮番猜想:此举所为何来?乘客是否买账?凡此种种,冲淡了绿皮车原本的温暖意象———不曾久别的重逢,似乎并不美好。 遗憾的是,对于此次换装决定,铁路部门并未给出解释。于是,难怪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情怀营销玩噱头;有人说,这是重复建设刷数据;更有人怀疑,或有不可告人之猫腻……即便浪漫的绿皮车,终究还是要直面最现实的追问。诸如“决策过程是否科学”、“项目招标是否透明”等等担忧,成了公众无法回避的心结。 绿皮车从前的美好,显然不足以构成其归来的理由。事实上,倘若将车体统一刷成绿皮,反倒破坏了固有“红绿蓝白”的视觉区分体系。从另一方面说,这次换装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很值得怀疑,毕竟,并无证据表明,此举能产生直接受益。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绿皮车莫名其妙的回归,既不“情怀”也不经济。 当然,作为责任主体,铁总有自主制定经营策略的权力。然而鉴于其连年巨亏、软硬件建设滞后的窘境,公众难免对其决策存在更多期许。比如,一种流行的观点就认为,“铁路发展降费增效,理应优于形象包装”。绿皮车的回归,之所以遭遇民间强烈的情绪回弹,恰在于铁路事业的不尽如人意。 绿皮车的回归,居然让公众操了心。究其原因,铁路部门一贯的诡异“出牌”、一贯的随性而为、一贯的缺乏沟通,已然让民众对其决定,滋生了某种下意识的不信任。在这种心理基础内,民间解读绿皮车的归去来,不会顺着温馨浪漫的路径,反倒会是一副苛责狐疑的姿态———生存维艰者,没资本动辄表演情怀,这或许是众人最朴素的判断。 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