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祝贺女婿获诺奖是名声攀附

  近日,有网友拍到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该标语引来无数网民吐槽,认为蚌埠一中在给自己贴金。

  (10月15日人民网) 

  为了沾诺奖的光,生拉硬扯攀亲戚,往自己脸上贴金,结果遭到网友吐槽。如果蚌埠一中就此收场,或撤下横幅,再有句诸如“此举不妥”的表态,事件或许就此平息。可是蚌埠一中反其道为之,接连拿出两种说法回应,结果越描越黑,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一种说法是“借机宣传优秀校友”说,即埃里克·白兹格的夫人吉娜在蚌埠一中就读时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后来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不少成果,学校是以诺奖为宣传契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另一种说法是“祝福”说,即挂出这则祝福横幅的初衷是“高兴、光荣、骄傲”,并表示学校不会撤下。

  对这两说法,网友显然不买账。说到底,学校看重的不是什么“优秀校友”,而是诺贝尔奖的耀眼光环,所谓的“高兴、光荣、骄傲”也颇有自作多情的意思。在学校领导看来,一个普通的内地中学能和诺奖得主扯上点“亲戚关系”,这是宣传自我、彰显“政绩”的绝佳机会,当然不容错过,至于校友有没有和学校联系过、接受不接受这种祝福方式,都无关紧要。说白了,这是学校对校友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而已。

  其实这是教育界一贯的做法。长期以来,母校和校友的关系是“一荣俱荣”,而不是“一损俱损”,如果校友成名了有影响力了,学校就会当成自己的光荣和骄傲;如果校友“犯了事”或出了丑闻,学校会第一时间抹去该校友的痕迹。一些高官落马后,母校纷纷删除相关题字、报道的做法,与“女婿获诺奖”事件形成了绝妙的对比。

  “女婿获诺奖”事件之所以越描越黑,除了生拉硬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方式令人生厌外,更因此事体现出教育者骨子里缺乏一种应有的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什么才是教育的光荣和骄傲,怎么才能实现这种光荣和骄傲,教育者应深思。在他人的光环下迷失自己,才是莫大的悲哀。

  陈广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