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钧天 通讯员 王国英 昨天,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宁波大学医学院承办的“《天一论坛》—诺贝尔生理和医学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学术访问”在金港大酒店举行。他带来一场题为《21世纪神经科学展望》的学术报告,并在报告开始前接受了商报记者专访。 人物简介:苏德霍夫是一位德裔美籍科学家,1955年出生于德国,曾就学于世界著名学府哥廷根大学。2008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由于他在探索细胞中的主要转运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方面的贡献,2013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华裔科学家妻子对他帮助很大 苏德霍夫的诺奖之路并不轻松。他30年前便开始了神经传导研究,其间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想办法解决相关的生化和医学问题,“一点一滴”地将这些问题层层“剥开”,最终找到答案。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靠突触进行沟通,而这正是人脑能够运行的基础。苏德霍夫的研究就是搞清楚神经元之间的“通讯”是如何进行的。 苏德霍夫在学术报告会上说,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细胞内的“物流运输系统”,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组织,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囊泡运输障碍可导致发育缺陷、免疫缺陷、阿尔兹海默病、自闭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苏德霍夫说:“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患帕金森症或者是痴呆症的几率比西方大,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表现是人体的突触减少了,这在病人当中很常见。这个也和人体早老素的突变有关,我们也希望了解下这样的病变的机制,可以通过调节早老素的释放来减缓帕金森症或阻断疾病的发生过程。” 在苏德霍夫获诺贝尔奖后,其华裔科学家的妻子陈路同样受到了关注。陈路于1989年从无锡市辅仁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2003年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现已是神经外科和行为科学的副教授。陈路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2005年,她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这也是极为难得的奖项。在昨天学术报告的提问环节,有观众问及陈路给予了他怎样的帮助时,苏德霍夫表示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他幽默地说:“实际上是我的妻子得了诺贝尔奖”。 学习是为了培养创造力 苏德霍夫和陈路育有两个孩子。谈到家庭教育问题,苏德霍夫说:“小孩子的头脑有很多发展可能性和方向,但如果只让他去进行一种思考,那么他的思维可能会定型。” 他说,他父亲也是一位教授,但在小时候,父亲并没有督促他学习,他所处的德国教育环境里,学习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教育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在我们那里,如果家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考状元、上名校,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目光短浅。”他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做一些能够让他独立思考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关键是培养他的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让他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像数学、科学等知识完全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再学习。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技术技能可以不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