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双亡叩问空巢之痛

  10月25日晚,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一对空巢老人被发现双双在家离世。发现他们去世的,是二老在上海工作的儿子———连续3个星期,儿子打不通家里的电话,觉得不对劲,匆忙赶回家中,发现悲剧已无法挽回。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老爷子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老太太则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

  (10月28日浙江在线) 

  空巢老人死亡而久不被人所知,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起。如果将之作为检验空巢老人现实境况的一张试纸,那么在制度关怀上,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而基于个案的思考,才会有亡羊补牢的积极意义,否则类似的悲剧或将再次发生。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在现实中,有些老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做过什么、他们心里想着什么,甚至连他们是什么时候去世的,都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比如媒体曾报道,2012年5月,在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小区,一名六旬空巢老人去世数日,因尸臭熏人才被邻居发现死在家里。这些老人死时的孤独与落寂,晚景的凄凉与悲惨,由此可见一斑。

  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突出,那些独居的老人们,对子女的想念旁人很难理解。曾经有新闻报道说,一位老人长期坐公交车,来来去去就是不下车,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了能有机会跟别人说说话,或者听别人说说话”。这就是为什么《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了若干年,还如此受欢迎的原因,这是父母们发自心底的希望,以及情感诉求。

  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以及人员流动的加速,使空巢老人现象无可避免地存在。这类现象已超出家庭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和民生问题,需要公共部门和全社会更多的责任担当。尽管从政府到社会,对空巢老人进行制度关怀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遗憾的是,现实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已有类似探索取得不错的经验。比如,有的地方实行合租制、联系制,有的地方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还有的地方实行志愿者跟踪等办法,随时掌握和了解老人的信息与状况。可见,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政策制定,还在于制度的落实。

  “常敲敲独居老人的门”,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能热一阵冷一阵,关键要做到无缝对接。责任加上爱心,才能真正构筑起关爱空巢老人的坚实屏障。堂吉伟德 

  邓海建:若要究责,老人的儿子没有承担好赡养责任。《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也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二元格局的社会,户籍与住房可能割裂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居住关系,但,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刷刷盘子洗洗碗”,关注父母生命安全,应该是法定责任与义务的底线。从这个层面来说,任何放任父母意外死亡而连日“不知情”的行为,自当不仅遭受道德谴责。

  斯涵涵:此事也对社区工作提出疑问,该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100户~130户设一个居民组长,由组长定期上门看望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但是直到记者采访,社区还不知道这对空巢老人去世的消息,所谓的网格化管理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而老陈夫妻平时和邻居交流不多,近十天时间没出现,大家都以为他们去上海看儿子了。换言之,儿子的大意、邻居的误认、社区工作的断档、老陈夫妻的内向,多重原因将他们引向死亡之路。

  王军荣:关爱“独居”老人,需要“人文之爱”,比如儿女常回家看看、社区伸出关爱之手;也需要“技术之爱”,比如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在老人家里安装红外线设备或是摄像头,社区人员或儿女可以及时发现老人有没有出现意外,或者在老人家中安装紧急按钮,无论老人何时出现意外,都可通过按钮求助。

  李晓亮:许多人把一腔怒火撒在老人儿子身上,然而到底别人家是什么情况,外人无从得知。我们该做的不是隔空指责,而应将之作为一面镜子,反思、正视自己的行为。不管是否远游在外,我们所有为人子女者,都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赡养之责是否尽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