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改名可否促进发展?

  ●今日聚焦

  河南林州市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近日征集民意: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此事引发广泛关注。林州市委相关领导回应称,改名一事涉及林州的大政方针,目前未上升到政府层面。

  (12月18日《大河报》) 

  讨口彩换不来发展红利

  无论是在当地人眼里,还是在外界看来,“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名气都盖过了林州,这是引发此事的导火索。

  这几年,城市“改名易姓”风起云涌,且无一例外打着“为发展”的旗号。其中不乏有云南中甸更名香格里拉、四川灌县改成都江堰市的成功案例,但也有安徽徽州更名为黄山市的失败样本,这被认为抛弃了原地名中的文化底蕴。

  应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不是靠名字“讨口彩”来谋得发展红利的。譬如深圳,本意不过是“很深的水沟”,却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把特区打造成了“高速发展”的代名词。

  再者,即使城市换了个“马甲”,可历史还是那个历史,文化还是那个文化,不但难以一改出名,反而在“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一者,当地的路牌地标、通信设施、居民信息等都要“旧貌换新颜”,没几个亿恐怕很难搞定;二来,全国各地涉及此名的标识、地图、公共设施也要作相应的修改,面之广、量之大,成本更是无法估量;三则,公众适应新的城市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中间,如果老地名彻底丢弃,新地名模糊不清,反而会弄得人们一头雾水。

  并且,如果改名后一切照旧,也是难以“引凤”助推发展的。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花在意义并不大的改名上,怎能经得起历史和公众的考问?

  徐剑锋 

  以宽容心看待城市改名

  我们不妨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城市改名。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红旗渠只是林州市境内的一条“人工天河”,但若论名气,却不是林州市所能比拟的。换言之,如果把“林州市”改名为“红旗渠市”,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不管是对于以后的招商引资,还是发展旅游业,都大有好处。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确实不少。比如早已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张家界市,原来的名字叫大庸市,其改名的原因就是因为境内有闻名遐迩的张家界森林公园。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改名后的张家界市在旅游方面更上一层楼,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都获益多多。作为缺乏地方资源和特色的林州市,想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要改名,必然会有成本,这也是引起外界质疑的主要原因。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既要学会算账,也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算账,就是估算一下改名所带来的各种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是不是当地政府和社会所能承担的;所谓发展的眼光,就是要看到改名后城市的发展前景,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是比现在付出的改名成本多得多。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改名应该就是一件“划得来”的事情,就应该被提上政府和民意的议事日程。苑广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