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 沈伯今年54岁,来自哈尔滨,在广州火车东站以帮旅客拉行李为生。为了省钱,他干脆睡在东站。沈伯说,女儿是1984年出生的,本科毕业于东北某林业大学。一年前,她提出想读研,学费一年要2万多元,“我就说不管我这边生活多辛苦,每个月固定给你寄2000元”。(12月23日《新快报》) 女儿若要读研应多自立 为女儿读研父亲露宿街头,正如网友所言,这个研究生能不读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网友对这个父亲的未来担忧,如同一支蜡烛一样把自己耗尽,女儿在未来会孝敬他吗?真的好难说,现在社会因为父母穷而不赡养父母的太多了。这位父亲说,在冬至很想给远方的女儿打个电话,但怕女儿知道自己的近况忍住了。但问题是,冬至节不是更多的人是给自己父母打个电话吗? 很难说,这个女儿不知道父亲的近况。这位父亲是单身,年轻时摔成失忆,随后身体不好,如此情况下外出打工,赚钱肯定十分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每年拿走2万多元的学费,每月还接受2000元的生活费,这样合适吗? “为孩子读书砸锅卖铁”,长时间以来是父母们信奉的教条,但这句话有一定的历史成因。以前,社会流动性差,经济不发达,国家救助体系也不完善,学子要读书想打工赚钱也没有机会。因此,学子能不能安心求学,根植于家庭是否会鼎力支撑。 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国家奖学金制度、贫困生救助制度覆盖面已经很广,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勤工俭学养活自己的机会遍地都是。哪怕你挣不出学费,难道不能兼职打工挣个生活费?一月2000元的生活费,对于一个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高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儿是1984年出生,工作经验也有多年了吧———30岁了还不知道挣钱!刘义杰 父母爱孩子也要爱自己 以“父母心”为核心的家庭故事,又一次击中人们心中的爱与痛。 “父母心”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感情上的,一个是道德上的。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无私行为极大地体现了父母的爱;然而,父母也处在一种特定的道德压力之下。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许多家长认为,称职的父母要帮助子女完成诸如求学、就业、婚嫁等人生大事,不然会觉得有所亏欠。可是,“露宿街头供女儿读研”显然超越了为人父母的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评价乡村教师的时候,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人们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完全不赞同。照亮别人的同时为什么要毁掉自己,就不能不毁掉自己吗?”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位父亲关爱女儿,一定要以如此悲苦的方式? 在物价上涨、教育成本攀升的时代背景下,“上学贵”已成不争的现实。在读研究生早已成年,不能将求学费用全部转嫁给父母,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就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做家教等方式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少数人读研甚至没有用父母一分钱。 就此而言,这位父亲也需要反思,完全不必以如此悲情的方式来为女儿圆梦买单,大可理直气壮地要求女儿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让女儿学会养活自己,否则就干脆别读。这在欧美国家不是很普遍吗? 总之,父母深爱孩子可以理解,但不能溺爱,更不能不顾及自己。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