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头剪刀布”遭非议的浮躁

  ●观点1+N

  还记得“石头剪刀布”的实验吗?4年前,这个被视为儿时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现在,这项曾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研究,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1月22日《钱江晚报》)

  拿到麻省理工的奖励,还是挺难的。据统计,近5年全世界共有50项成果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年度最佳成果,来自中国只有3项。一项研究的价值,当然不在于获奖,但获奖至少说明它确实存在专业价值,而这点对于“石头剪刀布”研究获得大众认可尤其重要。

  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此前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就表示,对于“石头剪刀布”研究的种种非议,体现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他们都没有去看这本21页的论文,也没去看BBC报道是怎么说的,光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就开始破口大骂。”

  按照中科院院士张焕乔的说法,“这是一项科学研究,是对纳什均衡理论的挑战。”博弈论的纳什均衡是什么,大众未必明白,但不应该成为破口大骂的理由,须知科学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公众应敬畏科学,也应尊重和相信专业。现在的舆论态度,证明整个社会显得有些浮躁。

  浮躁,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代表性特征。最不应浮躁的科学界,也脱不了干系。比如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就曾发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这样的发问,决非无的放矢。

  当人们看到或者认为科学浮躁时,突然看到“石头剪刀布”的研究,作出习惯性联想甚至偏见,自然不过。面对“石头剪刀布”遭致质疑,欧阳钟灿院士曾感慨:“这是社会的浮躁,还是科学家的浮躁?”这恐怕不仅需要社会反思,也需要科学界反思。毛建国 

  石头剪刀布与八角卤鸡

  公众质疑“石头剪刀布”研究,还有认为它短时间不能带来社会效益的原因。这不由让我想起去年同样遭遇吐槽的8万字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的这篇论文,通过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最初被新闻曝出的时候,也一致招到网民炮轰,“做菜谁不会?还用博士论文研究?”

  是的,“石头剪刀布”以及八角卤鸡,都是普通人生活里太常见的事物,谁不会呢?有必要拿到高端的科研上说事儿吗?大概在我们的逻辑里,只有类似哥德巴赫猜想一类不食人间烟火的研究,才够得上实验室的门。“石头剪刀布”这么接地气的娱乐活动,还是交给巷子里拖着鼻涕泡的孩子比较合适。

  但再有逼格的科研,也是从日常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博弈论最初的研究对象也只是象棋、桥牌、赌博的胜负,现如今谁又敢说博弈论不该成为科研课题?同样的,“石头剪刀布”里蕴含的概率论与随机原理,不也是数学领域正在攻克的一隅吗?

  不是什么科研成果都能在短期内表现出实用价值,石头剪刀布如此,八角卤鸡的研究亦是。科研自有产生、成型到普及的时间过程,我们要做的,是给她发酵的空间,而不是嘲笑泼冷水。或许若干年后,当你在世界的另一角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陕西卤鸡时,就体会到博士论文研究卤鸡的意义了。

  “石头剪刀布”获胜法有价值吗?借用庞麦郎的一句话: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刘艳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