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全国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9969元。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不出意料,此次数据公布后,在网上如往常一样收获的是一片拍砖,工资“被平均”、“被增长”的感慨一片,很多网友更是调侃自己“对不起国家”,还有人质疑公布这样不接地气的平均工资有何用处?那么,国家统计局年年公布平均工资年年遭遇拍砖,何以至此呢? 首先,很多人不明白公布平均工资的意义。对统计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职工平均工资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一是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劳动者维护个人权益,这个数据必不可少;二是它还是最低工资的测算依据、工伤等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三是有了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每年对低收入人群的“托底”、对高收入人群缴纳社保的“限高”,才有依据。由此可见,公布职工平均工资并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所谓的糊弄民众、误导国家决策,相反恰恰是为了国家及时科学决策。 其次,很多人不明白职工平均工资的准确含义,简单地把这理解为年到手的现金收入。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公布的所谓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个单位全年的职工工资总额相加,除以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工资总额”,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此外,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和为职工建立的养老、公积金、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的基金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减部分,也包括在工资总额统计中。理解的偏差,无形中进一步拉大和加剧了人们对平均工资“不接地气”,以及自己“被平均”、“被增长”工资的印象。 再次,更为关键的是平均工资不能反映出个人收入处于社会何种位置。国家统计局的工资统计和情况发布,仅是一个大数据的平均工资,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工资中位数情况发布,让大多数人无法掌握自己在具体行业、地区和国人收入中的具体坐标位置。 中位数作为统计学名词,是将数据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平均工资与工资中位数的区别,可以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如果比尔·盖茨和十几个穷光蛋在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里十几个人的年平均收入数以亿计;如果用中位数衡量,就知道这房间里起码有一半人是穷光蛋。由此可见,中位数有助于了解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 而今一边是平均工资高企、个体实际收入与此比较差距巨大,一边是自我收入位置的不明确,在焦虑、失衡等心理支配下,平均工资被吐槽,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在实际中,由于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有的表现还比较突出,简单平均之下的工资“被平均”的情况确实存在。同时,由于用工需求与用工供给在不同行业和地区表现不同,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行业对工资上涨感觉明显、有感觉,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行业则可能不明显,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工资“被增长”事实的客观存在。这实质上是个收入差距问题。 由此可见,要想让国人对平均工资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平均工资发布的意义、包含的内容进行充分宣传必不可少;适时改进完善统计方式,及时同步发布中位数等工资,给国人一个明白的自我收入位置,也很必须。同时,国家也要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进一步缩小地区、行业、岗位等差距,让全体国人都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平等享受到、感受到明显利好,祛除事实上的工资“被平均”、“被增长”等感觉。余明辉(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