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国330万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望大幅提高,并且乡村教师评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6月9日《京华时报》) 这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振奋人心。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天,理应得到优厚的待遇和实际的关爱。在诸多关爱乡村教师的倾斜措施中,评职称不设外语门槛是较为抢眼的一项。其实岂止是乡村教师,就是城市教师,除了外语专职教师,外语在其他教师的工作中也少有用处。不难想象,这项措施落实下去,将会切实减轻乡村教师的负担,促使其更加专心致志地搞好教学工作,堪称务实之举。 欣慰之余,也令人产生相关的联想。乡村教师评职称不必为外语门槛难跨而发愁了,更多行业的人们要评职称,却依然得面对这道不容回避的“硬门槛”。职称外语考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一项硬性条件,唯有考试过关,才能参加相应的职称评定。由于职称跟个人的收入、福利、地位等诸多切身利益挂钩,多少人为了外语“闯关”成功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一旦如愿评上职称,一度苦心研读的外语即被抛之脑后。不难体察,职称外语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过就起着一块敲门砖的作用,过后并不见得在工作中用得上。正因如此,过于机械、考用脱节的职称外语考试屡遭人诟病,一些专家甚至建议调整或取消这项考试。 诚然,对于职称外语考试的存废,不可一概而论。对于跟外语密切相关的从业者,如从事翻译、外语教学、国际交流方面的专业人群来说,强调外语的重要性,怎么也不为过。然而,职称评定中更多的岗位,跟外语应用却少有交集。一刀切式的统一考试,简单武断地将外语成绩与职称挂钩,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质疑。职称外语考试不过关,未必就意味着某人没有出色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一票否决的办法来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显然有失偏颇。实事求是的做法,应当是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外语达到一定水平,哪些根本就不需要,应当由具体的业务部门作出决定。 鉴于职称外语考试的积弊,近年来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按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划分,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突出实践要求,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方向。这样改革的好处,可大大减轻专业技术人员备考外语的沉重压力,促使其将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提高专业水平上。乡村教师评职称不设外语门槛的务实举措,理应带给职称外语改革有益的启示。屈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