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6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学在《陕西日报》发布辞退公告,根据相关规定,辞退多名教职工。无独有偶,西安工程大学也公告称:已旷工超过一个月的30名教职工,限一周内到学校报到并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到将按规定处理。(6月23日澎湃新闻网) 两所高校,同日公告辞退数十名教职员工,确实令人讶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旷工不回,辞退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譬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就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看起来,这是“校规伺候”,正风肃纪。但细究起来,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6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名内部人士告诉媒体记者,此次辞退的教职工长期没到学校上班,且多数是十年以上未到岗;西安工程大学人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也向澎湃新闻证实了上述30名教职工多数因“出国未归”而旷工的说法。“失踪失联”数年乃至十数年,才想到清退处理,如此脉脉温情,难怪北京某高校教师曾在博客中发出“深情告白”———《编制比什么兴趣科学更有吸引力》。 能出国而经年未归的在编人员,显然不只是集聚于陕西的这两所高校。这些年,中国高校在清退各类问题学生上,姿态很高、频次很多,“零容忍”的架势十足;但,手电筒鲜有照到自己的,教职员工中离职离岗而编制关系仍雷打不动的,似乎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妨做个假设,沿着陕西两所高校的清退思路去顺藤摸瓜,无须暗访、只要明查,估计不难找到一长串相似的“蚂蚱”。 最典型的例子,当是此前备受关注的“何老师事件”。何炅闯荡娱乐圈已脱产多年,却赫然在北外《工资在发编制内人员名单》上,类别标明是“在职”。这事儿,双方当然都不差钱,可能也都“情有可原”,但于规于矩,显然也站不住脚跟。当然,拿不拿工资不是要害,它映射出来的,是高校编制混乱的冰山一角。 高校在编教职员工出国“玩不归”,究竟该等他们几年才算仁至义尽?这个问题,在教育深改与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总不能不声不响地沉入烟波浩渺的高校历史里。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