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学校长谈课改

  中小学校长谈课改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火热进行中,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文件,今年下半年我省义务段学校也将启动新课改。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校长是有力撬动课改的引领力量,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与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治学方略息息相关。为此,本刊邀请了部分中小学校长畅谈他们的课改理念,讲述学校在课改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艰辛实践,以期能为各校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改革路上的坚守与创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袁湛江

  我们学校不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但是学生生源的梯队拉得比较大。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一定有它非常丰富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广泛、深入的推广好个性化教育,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面对改革,我们应势而变,从观念到策略到行动有一系列的变化和举措,这种变化首先是围绕新高考体现“选择性”的核心理念进行的。

  改革来临时,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的一切,从头再来,而是传承与创生。因此,我校在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时,一切工作以“教育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教学抓好学生共同基础后再提升”为目标而进行。以导师制为例,我校是国内首个推行100%导师制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学,每位学生都配备导师。改革背景下,学校对导师工作顶层设计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定位,在确保100%导师制优势的同时,通过培训、经验交流等途径,结合新高考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选课指导,为学生选课选考以及将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学生有了好的发展,学校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培养途径,为他们学其所好、展其所长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以实现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然而,不同的学生存在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种水平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第一,我校是一所以个性化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学校,近二十年来,对不同个性与水平差异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有足够的信心指导学生做好应对。第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水平不同,起点不一,那么他们的需求也必将各异。正因为如此,我们教给学生如何认识和了解自己。第三,改变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在校期间,专门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实行“单科免修”制度,也有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化辅导等。

  我们经常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点,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培养人,应该是要教育他如何笑到人生的终点。每一次改革的来临,既是挑战智慧和持久力的考验,同时也会带来机遇释放的空间。在改革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胸怀教育理想,心有学生,抱着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我们才能在坚守中创生。

  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奉化武岭中学校长 杨亢尔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显然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实现学校多样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相对于省内诸多优质高中来说,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高考成绩,都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我们拘泥于高度统一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要求,显然不合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终生发展。因此,一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顺应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主动投身教育改革。积极开发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深入开展必修课程校本化研究,努力探索目标导向下的有效课堂,有序推进学科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完善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和生涯规划指导,积极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搭建适性教育的平台。通过对学生适性的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越来越多,各种体育竞赛或才艺展示成绩喜人,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这对一个农村普通中学来说无疑是可喜可贺的。

  毋庸讳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走班制、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及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落实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的新课题。从我校深化课改之路的经验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要保持强烈的改革意识。武岭中学这次能走在课改前列,能成为宁波市五所首批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之一,首要就是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尽管这一步迈出去有点艰难。

  其次,要符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课改不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选修课的开设和选课走班,而是要通过改革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又有特色发展,要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第三,要立足学校实际。深化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各校情况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我校开展的高三年级必修课分层走班为例,由于准备充分,这项工作也没有事先想象的那么困难,师生普遍认同度较高,学生家长也十分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大部分学生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也为我校继续探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校本化”和“班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增强了信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