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库车教师节颁奖大会表演,新疆女孩的婀娜舞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近期有一批宁波教师辗转万里,带着宁波地区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送教到青海、新疆、贵州等地。他们之中,有的是首次支教,却遭遇了地震;有的支教多年,被当地评为优秀教师。9月10日,不少宁波支教老师在远方,过了一个别样的教师节。 李 宁 多年援疆:获评优秀教师 “又一次在库车过教师节,收获了满满的感动。”9月8日,库车县教师节表彰大会现场,一批“四好老师”、“优秀教师”、“优秀双语教师”等走上领奖台接受表彰,来自宁波的张亚萍老师被评为优秀援疆教师。 对于张亚萍来说,每一次援疆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因为她不是一个人。8月31日,来自宁波的一批双语培训援疆教师穿越4673公里,抵达库车,他们将承担两年35岁以下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脱产培训。 “我们走到一起,为的是学习国语;我们走到一起,为的是让学员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资……”9月2日,库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举行2015级新学员开班典礼,现场,宁波大学张浦荣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温婉的语调下是一颗铿锵激越的援疆心。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优秀双语教师。”2014级汉语班的夏依丹学员,用自身经历鼓励新学员们,她标准的国语发音,让聆听的学员企羡不已。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师生们安排了庆祝活动,虽然节目简单寻常,但大家非常投入,“今年,我们是浙江最后一批双语培训援疆教师了,这个教师节对我们来说特别珍贵,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会好好珍惜,教好每一个学员。”张亚萍说。 如今,宁波双语培训援疆教师正有序开展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相信,700多个昼夜之后,在天山脚下,会有更多说着一口标准汉语的新疆教师。 首次援青:收获两地问候 从今秋新学期开始,余姚二中教师陈黎明远赴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支教半年。这是他第一次支教,担任新高一藏文班与汉语班一学期的汉语教学工作,共75名学生,藏文班除了语文和英文,都用藏语教材;汉语班则用汉语教材,多一门藏文课。 此次青海支教,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书籍,擅长书画的陈黎明还带了一块端砚、一块徽墨、一刀宣纸、三支毛笔、三本字帖。“我怕天峻县没有,就自己吭哧吭哧扛过来了。”现在,在余姚各大论坛上,陈黎明的书画作品已经颇具名气。来到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他准备开设选修课,传授学生一些有关字画的技巧。 天峻县是牧区,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牧民的孩子。从8月30日开始,家长就带着孩子陆续到校。“有些牧民离得远,因此报道的日子会持续好几天。”陈黎明从校方得知,之前牧民们的后代培育观念比较陈旧,等校方到了家中进行倡导,才意识到应该让孩子上学。现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交融:穿着藏袍的家长、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装饰画、弘毅石、中国节,还有汉族老师给藏族学生上汉语课。 开学第一课,陈黎明和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名字的美好寓意,消除彼此第一次见面的陌生感。“把藏名音译成汉语,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名字,叫多杰的是藏族的宝石,叫切扬拉毛的,意思是带来好运的仙女。通过名字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福,这一点,汉藏是一样的。”课堂上,陈黎明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希望和校方一起努力,提高孩子们的汉语水平,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汉族文化。” 然而,沟通上的障碍却让陈黎明犯了难。他不懂藏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有时候还是不能精准地表达意思,需要借助肢体语言,这时候双方交流起来就会比较吃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陈黎明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遇到沟通障碍的时候,他采取以图示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联想进行理解;课后通过自学,他已经认识了一些藏字。 工作上的难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情绪也要排解。到达天峻的第四天,陈黎明出现高原反应;开学第二天,当地发生轻微地震,所幸有惊无险;最难以名状的,或许还有千里思乡的惆怅…… 9月10日,陈黎明在余姚二中所带的学生,第一时间通过微信送上了节日的祝福。爱开玩笑的陈黎明,和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一天,他还和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师生一起庆祝第31个教师节,收获了两地问候。 “觉得今年的教师节特别有纪念意义。”陈黎明坦言,他的青海支教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