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始,每周五下午,是海曙中心小学学生们自由走班的选修课时间,近百门拓展课程同时开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取向,在教学上更多的“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 学科搭配,选修课学生成为主角 侯海敏是海小的一名数学教师,他开设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小鱼治水》颇受学生欢迎。该课程结合了浙江省的“五水共治”,把节水和治污水等内容纳入了实践教学。 《小鱼治水》课堂上,学生们围绕老师出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议题,对同一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制定小组方案并进行实践。 四年级的魏宁是“梦想节水组”的成员,该小组一共4人,共同开展节水巧方法的研究与调查,搜集各种节水窍门并进行有效性的验证。“节水窍门到底管不管用,在家人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用水量的前后对比,我觉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水多用。”魏宁说。 “节水联盟组”的成员则更加关注水污染,侯海敏带领该组6名学生实地走访了污水处理厂。像这样,随着海小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选修课不再满足于40分钟的传统课堂,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构想走进生活,开展各种实践。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可以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配角从旁协助,为学生答疑解惑。”侯海敏说,“这类选修课往往由几名学科老师共同教学,《小鱼治水》除了我,还有电脑、语文、美术三位老师。学生实践时,我可以教数学的统计知识;电脑老师教的是制作电子画报,语文老师指导汇报文章,美术老师负责手抄报,大家各展所长,进行跨学科教学。” 和《小鱼治水》一样,海小的《宁波老游戏》《宁波老话》《海思花语》《走进唐塔》《鼓楼沿文化》《星荫校史》等选修课,都进行了不同学科的巧妙搭配,并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实验操作、调查报告、作品展示等不同方法进行学生学习评定。 教学相长,挖掘不同学生的亮点 当初学生关于用水量统计的提问,萌生了侯海敏开发《小鱼治水》课程的念头,但他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除了教学科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合作等能力。 《小鱼治水》“超能节水组”的组长陈帅说:“通过课堂,同学们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拿胡瀚文同学来说吧,他平时上课不爱发言,但是在讨论会上,他竟主动走上讲台,发表自己对水污染的看法,讲得绘声绘色,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课程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学生身上有很多亮点等待着我去挖掘和激发。有位学生在我的数学课上比较内向,但是在选修课上思维特别活络,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侯海敏说,“面对综合实践校本化课程,我和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我们是教学相长的。” 正如学校校长周汉斌所说,每个学生的潜能不一样,作为学校、老师就要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课改恰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找到自己的长处。李宁 周雪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