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错峰票价”难改出行高峰期

  城市拥堵特别是地铁拥挤如何来治理?北京市交通委提出“错峰上下班计划”。近日,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新开通的地铁线路都将同步实施错峰票价。在完成技术上的测试后,选择站点进行试点,目的是看错峰票价能否引导市民错峰出行,如果效果显著就将进一步推广。(12月3日《新京报》) 

  “错峰票价”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所谓“错峰”,指的是地铁票价的高低将视出行人群的多少而制定,上下班高峰期或周末等出行高峰期,地铁票价将相比正常票价而上浮,反之亦然。

  换言之,“错峰票价”会是一个地铁票价上涨或下行的过程,而涨价总是天然令人反感,产生沸沸扬扬的议论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我并不反对“错峰票价”。只要能够缓解城市与地铁出行的拥挤问题,价格杠杆当然是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我真正忧心的是,“错峰票价”可能仍然只会是一次理想主义的预设。很简单的道理在于,要让“错峰票价”制度能够被推行,前提在于市民可以自由地选择出行时间。而在大多数人上下班时间严格被限定的现实中,自由错峰出行几乎无法兑现。

  因此,一个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即便是北京地铁实行“错峰票价”,它可能也无法有力地缓解当前拥挤不堪的事实。北京早晚高峰时段的出行人群多为上下班族,也可以称其为刚需族。既然是刚需,就意味着他们对地铁出行具有强大的依赖性———试问,在面积巨大的北京城,还有哪一种出行方式比地铁更便捷?正因为如此,“错峰票价”充其量只能对少数非上班族的出行起到分流作用。相反,上下班期间上涨的票价可能成为多数市民的负担。

  这正是“错峰票价”制度的最大疏漏所在:它看似在用价格杠杆撬动拥挤困局,却又忘记了拥挤人群的真正所由何来。关于大城市中的出行潮,一些交通专家早就指出,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不论是金融、商业还是政府单位,多集中于这一区域,居住区则多处于城市外围,这就形成了潮汐式的巨大交通流量。如果此种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状况不加以改变,纵然地铁采取更细化更有技巧性的收费方式,也无法从根本上让早晚出行高峰期得以消失。

  不是每个价格杠杆都能撬动拥挤困局。我注意到,此次提出“错峰上下班计划”和“错峰票价”的都是北京市交通委。作为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对城市拥堵状况进行制度设计,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城市的出行治理注定会是一个长期且系统性的过程。相对于提出“错峰上下班计划”和“错峰票价”,北京市交通委更应该做的,显然是优化地面交通,运用公共财政打造多类型的市民出行方式与线路。一个“错峰票价”政策设想,固然包含善意,但仍然令人遗憾。

  王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