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白+黑”已成为公安机关的常态,不少民警体力透支、身心疲惫。在警力不足的表象背后,却并存着因传统机制带来的警力资源浪费现象。 为解决社会面治安压力逐年上升与基层警力严重不足这对矛盾,近年来,北仑公安分局大胆尝试,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确立了以智慧警务体系为牵引的警务机制改革“一揽子计划”,走出了一条“警力无增长,效率大提升”的公安工作发展道路。 “大脑”指挥,优化派出所勤务运行 小港派出所是北仑公安分局“智慧警务”的试点单位,去年以来,这里“静悄悄”地开始了一场变革。 去年6月底,小港派出所将原有勤务运行模式全盘打破,建立起以综合指挥室为中枢,指挥打处中队和社区中队共同作战的勤务新机制。同时,辖区的三个警务区进行治安“整体打包”,由三名副所长带领若干社区民警分别“承包”。 为更好的融入社区,街道任命辖区民警为社区副书记,社区民警由原来的13人增加到了27人,接处警由原来的巡逻中队“搬运”给刑侦、治安中队的模式改为社区中队值班民警“首接负责制”。 综合指挥室就是整个派出所的“大脑”,这个由6个民警、39个协警组成的“作战指挥部”,时时刻刻要给“肌体”———外面执勤的民警,提供有效的指令。综合指挥室不仅要对当日值班警力进行布置、调度、监督,还要对各级汇总的情报进行研判,对案卷流程进行审核管理,受理信访投诉、进行社会联动等。听起来工作繁杂,但由于智慧警务建设的投入,这一切在“电子沙盘”上均显得井井有条和一目了然。 笔者了解到,目前全区日均警情量20起以上的三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均已完成建设并开始实体化运作。 一警多能,强化综合实战能力 勤务机制的改革并非儿戏,也不是一拍脑瓜想出来的。其实早在去年新年伊始,北仑公安分局就邀请了复旦大学人力资源研究团队,利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区警力资源配置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全面评估,给改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仑公安分局局长郭敏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释放警力潜能,首先考虑的就是人的问题。要做到人岗适配,就亟需重新定位和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办法。 传统勤务机制由于分工过细,容易产生民警个体间忙闲不均的现象,也让某些岗位民警的业务能力单一,制约了警务效能。小港派出所胡凯告诉笔者,勤务机制改革让全所在48名民警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警力布局的调整,将社区民警增加了108%,街路面巡控警力增加了300%。将能执法、会执法的民警向一线转移,同时最大限度削减后方的辅助力量,同时鼓励民警一岗多能,以此提高一线实战警力和整体作战水平。 小港所半年多的实践表明,勤务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民警的能力,现在所里每一位民警都会一线办案,这在以往难以想象。而事实上执法能力的提高,似乎让社区民警在调解处理纠纷等群众工作上更有“底气”,更具专业性。军转民警彭光亚说,以前调解靠的是“面子”,现在靠得是法律“底子,“办案水平高了,服务群众的信心就更足了。” 智慧警务,云化安全管控大数据 社区民警谢婧以前是小港派出所的一名内勤。现在,她每天上班走进陈山警务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通过系统查看“每日综合业务汇总”,并接受所里综合指挥室给自己的“网络派单”。 单子上清楚罗列着今天要对3起侵财性案子和2名归正人员进行回访,同时要对1个新办工厂召募的30多名员工进行登记。然后,她还在准备着下午给中心幼儿园小朋友上法制教育课的课件,这是她给自己加的“餐”。 (下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