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2月18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时下,我们已经能够从身边万物中明显感受到春的气息。 所谓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雨渐多。 如果说立春,还只是刚刚有了点春的影子,那到了雨水,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春的气息,暖风拂面,阳光温和。 不过,此时的春光,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种似有若无的素淡。 最是一年春好处 称雨水为“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因为随着这个节气的到来,越冬的农作物开始返青,关系到一年生计的农忙就要开始了。 过去农耕社会,所谓靠天吃饭,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古人通过对气候的观察,总结出了“雨水阴寒,春季勿会旱;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雨水淋带风,冷到五月中”,“雨水有雨,一年多水”,“雨水不落,下秧无着”等谚语,就是希望能尽可能把天气算得准一些。 古人还有在雨水“占稻色”的习俗。 据元末明初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当时华南稻作地区有在“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的做法,就是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稻谷的成色来占卜当年稻子收获的丰歉。 若爆出来的糯米花都是白花花的,成色足,那么就意味着当年的稻子收成好,反之则糟糕。 春在溪头荠菜花 雨水节气,万物复苏,谁又能拔得头筹?当属荠菜。 说起荠菜,很多人肯定不陌生。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盆荠菜春卷。 荠菜在我国被食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西周时人们就已经食用荠菜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曾用荠菜、萝卜和米制成“东坡羹”。 我国各地至今流传吃荠菜的习俗,有的地方吃荠菜煮鸡蛋,有的地方则把荠菜晒干后水煮服用,宁波比较常见的是凉拌荠菜,拿大火焯透,过凉水,加油盐拌匀即可。 用荠菜和豆腐做羹,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少盐,甚至可以不用放油,喝起来也很鲜,更适合给孩子吃。 之所以说荠菜“拔得头筹”,是因为宋代诗人辛弃疾曾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名句,说荠菜是先春而萌,返青最早的报春菜。 要待到春分节气,各式各样的春菜,如常见的香椿、蕨菜、马兰、水芹菜、野苋菜、鱼腥草根等才开始争先恐后地爬上餐桌。 记者 石承承
|